南京的江豚“能见度”越来越高
来源:南京日报  |  2023-03-10 09:28:03

  原标题:南京的江豚“能见度”为何越来越高?

南京的江豚“能见度”越来越高

在南京江边,江豚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华 摄

  “以前江豚离岸最近也有200米,现在经常能在离岸一二十米的地方看到江豚,而且数量也明显比过去增多了。”白天到江边看风景,晚上去江边散步锻炼,是鼓楼区江边路长江峰景小区居民李兆年的日常生活习惯,“过去在江边连鱼都看不到,现在江豚成群结队出现我都见怪不怪。”

  南京的江豚“能见度”越来越高了——3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验证了人们的感觉。种群数量约62头,比5年前增长24%,年均增长率4.4%,令人为之惊喜和振奋。

  江豚为何能在南京“安居乐业”,与人类“渐行渐近”?

  环境变美水质提升,江豚得以畅游

  已在长江中生活了约5万年的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它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

  近40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数量一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约3600头,锐减至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的1012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大熊猫”。

  江豚种群数量恢复增长,南京的一江碧水起着关键性作用。此次保护区本底调查显示,保护区江豚栖息地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水体质量良好,水质总体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

  近年来,南京市始终把长江大保护工作摆在压倒性位置,浦口“十里造船带”变身“十里风光带”,雨花台区梅山9号路片区重现江畔明珠胜景,过江通道修改设计方案为江豚“让路”……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清退长江生产岸线37.6公里,修复沿江湿地1万多亩,长江生态岸线比例从2018年的66.2%增加到目前的80.26%。整治项目数量、拆除体量、清退生产岸线长度、复绿面积均为全省第一。

  地表水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100%,26条已整治国省考黑臭水体保持“长制久清”,南京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首位。江水水质进一步变好,江豚得以畅游。

  十年禁渔,少了伤害多了食物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炳耀作为鲸豚类专家,一直主攻长江江豚保护方面的研究。在他看来,近年来,从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到十年禁渔等一系列重磅举措,以及南京各级政府的空前重视和通力协作,江豚栖息地环境变好,人类的干扰变少,加上南京本身洲岛多、夹江多,适宜江豚生存,江豚种群增长在意料之中。

  十年禁渔,进一步为江豚扫除了生存障碍,昔日渔民转型成为长江的守护者。“十年禁渔,给江豚带来了两大利好:一方面减少了渔民误捕对江豚的直接伤害;另一方面,禁止捕鱼后促进了长江内鱼类资源的进一步恢复。再加上南京持续开展的增殖放流以及一系列宣传保护活动,都为江豚营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陈炳耀说。

  设保护区,全方位监测悉心呵护

  为加强江豚保护,南京市于2014年设立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一直在探索和完善江豚保护及监测手段。江豚种群数量的增长与保护区的全方位监测和悉心防护密不可分。

  市绿化园林局一级调研员张瑞忠介绍,保护区在国内首创并应用长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线”综合监测技术,建立起首个长江干流长江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保护区巡航巡护,每年超百次,对可能威胁江豚生存环境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快速解决。

  2022年夏天有段时间,江豚鲜少露面。保护区及时通过水下声呐系统监测,发现江豚在水下很愉悦,这才放心。

  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多方荣誉纷至沓来,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员,荣获“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等称号, “保护区综合监测及保护管理创新技术体系”项目获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与此同时,南京积极推动长江江豚保护跨区域协同立法。2022年10月24日,南京联合镇江、马鞍山两省三市共同颁布《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打破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共同推动长江江豚全生命周期联动保护。这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一江碧水,绿草茵茵,江豚跃舞,候鸟嬉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在南京绘出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生活的底色。长江里的“微笑天使”们,又如何不留恋这样的“家”?(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记者 孙琳 吴春霞)

编辑:高一芳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