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百姓动起来 城市添活力
苏州市体育局供图
苏州市体育局供图
连日来,正在举行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吸引全球目光、话题连连。与世界杯同频共振,苏州同步举办的“我的世界杯”足球联赛同样精彩纷呈,16支民间球队展开激烈比拼,畅享足球运动的速度与激情。
应时应景推出一系列足球主题活动,足以让人感受到苏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全民健身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日前,苏州印发《关于苏州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保障机制、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组织网络、指导服务、发展导向、文化氛围、监管体系八个方面提出25条具体措施,为苏州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描绘出新时代全民健身新蓝图。
持续优化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培育更多新兴品牌赛事和活动,深化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体旅融合……锚定“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目标,苏州深耕体育惠民,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城市品质”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城市富有更多活力与魅力。
瞄准“全” 织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
全面布局,民之所向。作为一座古今交融的活力之城,苏州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早已打下坚实基础,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运河之畔,黄绿相间的树林里,镶嵌着足球场、篮球场、轮滑场、健身步道、体育博物馆、各类运动设施等,银发族耍起太极拳酣畅淋漓、年轻人球场较量激情飞扬……走进苏州市运河体育公园,立马会被眼前生龙活虎的运动氛围所感染。正陪着女儿玩双杠的苏州市民王豫成,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个家门口的体育公园不仅环境优美,设施也特别齐全,我经常带女儿来锻炼,太方便了!”
截至目前,苏州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3423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81平方米,累计建成健身步道5000多公里、体育公园110余个;全市拥有体育社团385家、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385家、乡镇(街道)级体育社会组织1008家,位居全省前列。
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既要有覆盖城乡的体育场地,也要有遍地开花的群众赛事。苏州持续培育假日体育、大众体育联赛、马拉松、金鸡湖龙舟赛、外企运动会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从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以及羽毛球、乒乓球“两小球”主流体育项目,到街舞、轮滑、滑板等潮味足、时尚范的新兴运动,苏州市民的赛事节目单越来越丰富多元,各个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找到契合自身需求的参赛项目。
迈入新时代,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全民健身也要向纵深推进。当前,苏州GDP总量迈过2万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新台阶,服务人口达1600万。对于这座加速奔跑在新的赶考路上的城市而言,建成与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翻看《关于苏州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一组目标数据让人印象深刻。至2025年,苏州实现全市常住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9平方米;每年举办的各类赛事活动超5000场次,参与各类赛事活动的市民人数超600万人次;实现市级体育类协会等级覆盖率100%……提出一系列“硬指标”意味着苏州要织出一张更“全”的服务网络,让公共服务的阳光照到每一个人,吸引更多老百姓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一个“全”字是关键所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现代化三者息息相关。“苏州始终坚持‘大健康观’,深入推进‘体育+’‘+体育’,把全民健身事业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苏州市体育局局长阙明清看来,构建“更高水平”,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健身需求,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百姓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各种新期待,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稳步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现代化强市新图景更加可触可感。
发力“更”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水平
如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水平?《方案》指明具体路径。苏州选择发力“八个更”:即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同时将均等化、多元化、标准化、法治化、智慧化的“五化”理念贯穿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八个更’既是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也结合了苏州全民健身的先发优势,让公共服务好上加好,激发出新一轮全民健身热潮。”苏州市体育局副局长李镔说。
发展数“智”体育是大势所趋。手机打开“苏周到”APP,点击“体育场馆”,每家场馆的基本信息、距离、联系方式全部一目了然,一键完成场馆预订,还可以报名各类培训班。家住苏州市吴江区的篮球爱好者高小平也发现了很多变化:“相比以前,不仅线上预订场馆更便捷,体育场馆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智能化,还能用运动积分兑换福利!”
发力更数字、更智能,《方案》中提出,“制定《苏州市数字体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技术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多场景应用,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能力。”其中强调,要加强场馆智能化、苏州体育总入口、政务服务、安全与对接支撑平台的数据资源归集,实现公共数据的一体联动、开放共享,利用大数据及时了解公众服务需求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服务等。
从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来看,解决好“总量不足”和“局部闲置”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苏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陈俊告诉新华日报记者,苏州一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将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等。今年,苏州将持续优化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场地设施和服务功能,完成105套一代健身路径和10套智能二代健身路径的安装,新建改建各类体育公园10个,使体育设施布局配置更加均衡合理、更加亲民便民。
作为支撑全民健身赛事稳步运行的主力军,一家家优质的体育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目前苏州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共708家。如何激发起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必须要有更灵活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苏州市体育总会秘书长王煊介绍,苏州将加大政府向企业和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的激励机制,推动更多社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更多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全民健身服务增添新的活力。
促进“融” 让更多体育成果全民共享
“云挂号”“云问诊”“云处方”,苏州早在2016年就推出全国首家“运动云医院”互联网平台,在全国率先开设“科学健身指导门诊”,为体育爱好者开启了就诊新模式,打造成为体医融合示范项目。
“体育+”“+体育”,苏州体育部门从不拘泥于体育人干体育的思维,而是牢牢树立“融”的全民健身发展理念,深化体医融合、体教融合、体旅融合等,令融合发展业态发生更多“化学反应”,让更多体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体卫融合,促进全民健康。《方案》提出,苏州将整合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等资源,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鼓励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建设体卫融合健康驿站或健康小屋;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加大对在职医生的运动处方师培训力度,积极组织面向医师、康复师等的运动健康干预培训……这些举措将有力助推“主动、前端的健康干预”,让体育卫生两大系统的资源形成“1+1>2”的效果。
体教融合,培养终身运动者。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苏州把重心落在青训体系的建设上,把重点放在足球人才的培养上,体教融合无疑是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破题关键。苏州市体育局竞体处处长李志国介绍,苏州将逐步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足球运动员“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规范、稳定的足球特长生升学保障机制,并打造苏州市太湖足球运动学校。
体旅融合,彰显城市特色。苏州河网密布,水系纵横。近年来,长三角皮划艇桨板大赛、金鸡湖帆船赛等水上赛事的举办,不仅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文体旅融合的魅力,也擦亮了苏州“东方水城”名片。新时代新需求,相比于硬质的运动场馆,老百姓更乐意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运动乐趣。依托文旅资源优势,苏州将积极培育与引入航空飞行、自行车、跳伞、动力冲浪板、水上摩托车、铁人三项、冰雪运动等涵盖“水陆空”的各种时尚体育运动项目集群,构建“水上运动+特色旅游+文化融合”的产业体系,促进全民健身消费新型业态发展。
百姓动起来,城市添活力。可以预见,随着《方案》的落地落实,苏州体育事业发展将进一步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瓶颈限制,以更融合的发展理念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达到更高水平,让百姓的健康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新华日报 记者 张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