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2022年二季度江苏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趋降
2022-07-29 16:35:0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心怡责编:蒋硕

  国际在线江苏报道(陈小雨):2022年二季度,江苏省在信贷增势及结构、债务融资工具、金融助企纾困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7月28日下午,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22年二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江苏地区信贷及政府债券融资较快增长,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存款增长较快,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趋降,二季度江苏金融运行呈现良好态势。

2022年二季度江苏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趋降_fororder_未标题-1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陈小雨

  信贷投放持续增长,新增存款创历史新高

  “2022年二季度以来,江苏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调查统计处处长周源列出了一组数据:二季度,全省本外币贷款新增6067亿元,比2021年同期多870亿元;2022年上半年,江苏本外币各项存款新增2.07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多2400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增量居全国首位。

  2022年以来,江苏存款增长较快,二季度延续这一特征,主要原因为何?从结构上看,住户存款以及企业存款增加较多是推动各项存款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反复以及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影响,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对风险的偏好有所降低,推动储蓄存款意愿上升,人民银行南京分行2022年开展的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54.6%的居民选择“更多地储蓄存款”,较一季上升3.8个百分点,为有调查记录以来最高值。另一方面,信贷投放较多带动派生存款增加,以及上半年全国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也推动企业存款较快增长。6月末,全省企业存款余额为8.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063亿元。

  发行3个全国首单,除央企口径的债务融资工具规模十年保持全国第一

  5月,全国首单科创票据3亿元落地,该笔债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无锡华光环保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2022年度第五期超短期融资券(科创票据),由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和宁波银行联合主承销,社会示范效应显著。

  全国首单高成长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全国首单科创票据、全国首单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2022年上半年,江苏已率先落地3个“全国首单”创新产品。近年来,在指导主承销商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江苏发行量全国领先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更加鼓励债务融资工具创新产品的落地推广,推出了系列举措。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货币信贷处处长李军介绍,南京分行不定期主动对接交易商协会创新部,及时跟踪协会创新方向和新产品设计进展;按月召开主承销商座谈会,通过市场机构了解创新产品面市情况以及机构项目储备;在全省层面,邀请交易商协会对全省主承销金融机构和重点发行企业开展专题培训,介绍创新产品,让各类主体及时了解创新、推动创新落地。

  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剔除央企口径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江苏已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

  “真金白银”助企纾困,本外币贷款新增额连续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

  在金融助企纾困促发展成效方面,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出台了“货币金融26条”,推动实体经济服务持续升级。6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19.8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连续2个月环比回升;比年初新增1.78万亿元,同比多增2224亿元,新增额连续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

  同时,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组织全省金融机构开展“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四贷”长效机制建立,并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正向激励作用,促进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增量扩面。6月末,全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9万亿元,同比增长29.54%;惠及经营主体242.48万户,同比增长27.1%。

  此外,“货币金融26条”出台以后,江苏金融机构认真研究,推出各项惠企惠民政策,积极贡献金融力量。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推出了4000亿元专项信贷计划,在抗“疫”纾困和稳经济促发展工作中强化民生保障;面向住宿餐饮、文体旅游、个体工商户等特定客群推出100亿元纾困专项贷款额度,面向抗“疫”物资、民生必需品生产及流通企业应急贷款推出500亿元专项额度,做好金融纾困,提供金融后盾,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起共渡难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