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6-14 09:39:22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韩小强责编:蒋硕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晨光1865创意园 供图 晨光1865创意园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玄武区风景俯瞰图 供图 玄武区委宣传部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获“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授牌 供图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首批政府补贴展陈项目——“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供图 南京德基美术馆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报恩寺景区数字光影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效果图 供图 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路夜景 供图 玄武区文旅局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塘金香草谷夜景 供图 南京大塘金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型实景360°全沉浸式互动演出《南京喜事》 供图 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街区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售票现场 供图 南京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创新驱动 示范引领 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长江大桥 供图 《江苏商报》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地方名单中,南京市榜上有名。

  从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升级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再到2022年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激励地方名单,南京文化和旅游的产业家底越发殷实,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市场越发庞大。

  六年间,南京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以科技赋能、金融助力,狠抓载体提质、融合更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鲜明。

  创新驱动,带来产业“源头活水”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离不开一流创新生态的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离不开一流创新生态的支撑。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如今,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正开启“典范城市”建设新征程。

  53所高校、80多万在校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集聚,“一室一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5家国家级孵化器、近400家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大学大院大所”集聚优势突出,是南京引以为傲的创新“家底”。

  近年来,南京始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科技部正式批复《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肯定南京“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南京处处散发着醇厚隽永的人文气息,时时跃动着创新创造的时代脉搏。“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至1.2万亿元、增长35.5%,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6507家、增长4.1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在科技部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居第4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第21位。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犹如一粒种子,这样的创新生态为它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3%,连续9年在省对市高质量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6.5%。全市现有文化企业3.4万户,相比2015年增长106.29%。

  “十三五”期间,南京旅游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3.33%,旅游项目投资额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30亿元,旅游市场恢复程度快于全省、全国。

  示范引领,推动产业“串点成珠”

  从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升级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南京以示范引领,带动文旅消费产业蓬勃发展。

  自2016年起,南京市政府每年持续投入1500万元用于演出剧目政府补贴,2021年,又每年追加投入500万元用于文旅展陈政府补贴。同时,建立“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南京)智能综合服务”平台,采取直接补贴消费者、积分奖励补贴、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财政文化消费专项资金补贴给文化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创新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对票务平台和剧院剧场进行考核,谨慎用好“钱袋子”,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政策红包直接拉动演出市场消费比为1:7.6,间接拉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消费比例超过1:12.5;大量北上广深演出机构进驻南京,聚橙网、南京保利院线等演出机构销售总额、院线排名大幅提升。

  近年来,南京涌现出了包括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创建单位、市A级文化产业园区等在内的产业“示范”及“典型”。

  “示范”的价值,并非在于一隅的发达,更可贵的是摸索出可践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带动效应及整体的正向推进。

  坚持保护优先,加强沿江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坚持绿色为本,建成南京幕燕赏樱风光带、开通长江游轮旅游;坚持文化为魂,举办长江文化节,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让更多历史文化资源亮出来、活起来,长江经济带成为以文塑旅、以文兴业的示范带。

  在江宁区、秦淮区,自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探索出一条“规划先行、考古前置、区域评估、协调跟踪、服务引导”的重大文旅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华侨城、金陵小城、南京城墙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相继建成,基础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集聚效应强劲释放。

  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在2020年12月被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如今,这里集聚了国家级艺术大师、文化名家、领军型创意人才200余名,走出12家在新三板、主板上市的公司。

  科技赋能,升级产业发展引擎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

  南京高位统筹,系统谋划,以“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为目标,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4+4+1”主导产业体系,把“文化科技融合”写入市委1号文件。确立了南京高新区、建邺区新城科技园等5家示范分基地,深耕各自的产业重点领域,形成一条纵跨长江南北、紫金山内外的城市“文化外环”。

  南京要素共享,夯实基础,制定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建设标准,完善在线预约、客流监测、智能导览等功能,南京等级景区全部实现预约入园,有序推进文旅场所“多码合一”、数据互联共享。“南京市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 “南京市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应用”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文旅浦口云”等4项目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智慧文旅服务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南京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推动科技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以科技促进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南京大报恩寺景区数字光影技术应用示范”“白鹭洲公园沉浸式夜游项目”2项目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华博创意参与“冲奥”动画《哪吒》制作,蓝鲸人科技旗下“美篇”成为现象级社交APP,全国数字文旅市场频现“南京力量”。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升级为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成为全国率先打造的文化科技融合服务平台;南京市文化产业创意资源共享会、南京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为文化和科技企业搭建高层次、综合性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上线南京市文化产业“云上招商平台”,打造文化产业招商资源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

  文化与科技融合带给产业的改变,伸手可触。

  金融助力,护航产业行稳致远

  金融供给不“掉链子”,企业发展才能不被“卡脖子”。

  “十三五”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与金融合作政策机制。2013年11月,南京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文化金融服务中心。

  中心通过融资服务、项目对接、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征信服务、资金支持等创新方式服务文化企业,入选原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百例》。在全国文化金融合作会议上,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作为唯一的服务平台,荣获全国“优秀文化金融合作创新成果奖”;南京文化金融工作也因此被称为“金融服务小微文化企业的南京模式”,在全国屡获殊荣。

  数据显示,自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入库企业已超3100家。仅2021年,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共对南京文化企业发放贷款567批次,金额17.71亿元,基准利率贷款5.69亿元,占比32.12%;信用贷款5.05亿元,占比28.51%。其中初创期、成长期文化企业发放贷款417批次,金额11.10亿元,占比62.67%。

  近两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冲击,南京把促复苏与增后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出台“稳企十条”等金融纾困惠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已向企业发放20亿元专项再贷款资金;减免相关企业房产和土地税收2.49亿元;发放5000万元电子消费券,激发消费活力,有效帮助企业纾困。

  线上,南京打造了集项目库、企业库、园区库、金融库于一体的“南京文化融合创新服务平台”;线下,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不断升级,双线协同,有效衔接政府、金融机构和文旅企业三方需求,促进文化和旅游投融资政策顺畅落地,为企业创新升级带来金融活水。

  载体提质,厚植产业生长沃土

  推动各类载体资源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先导区,实现文旅商资源有机联动、集约利用,让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浓度变大,为“化学反应”创造基础。

  产业园区为企业孵化“筑巢”、为企业腾飞“添翼”。“园区里可以找到整条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如果需要资源、市场,园区里跑动一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南京承创织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颖说。

  南京2021年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评选认定结果显示,全市市级以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达到145个,比2015年增加109个,其中国家级12个。2021年全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数同比增长72.3%,吸纳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9.8%。

  街区、集聚区激活产业链条,拓宽产业边界,结下硕果累累:“南京市秦淮区”“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市鼓楼区石城虎踞文旅休闲区”3家单位成为首批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在玄武“一条长江路,半部金陵史”的长江路文化和旅游集聚区,谈文化,这里有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景区)、南京图书馆、六朝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抓特色,“分区规划”抓落实,形成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康体度假、旅居疗养等业态体系,打造石塘人家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乡村民宿300余家,满足游客“自驾、短途、微度假”需求,2021年接待游客量率先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文化艺术商业融合让“文化+”“旅游+”加出新空间。包括华采天地、金茂览秀城、德基广场等在内,南京本地的购物中心开始把目光投向艺术,并在科技感打造方面拼场景、拼创意,成为城市“微度假”的新去处。

  融合互促,搭建产业新场景

  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新场景”领域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在南京,“老街变网红”的小西湖景区、以六朝文化为主题的金陵小城等新晋“网红打卡地”,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街区大型实景360°全沉浸式互动演出《南京喜事》、夜瞻园实景园林演出、江苏园博园的崖壁电影等构建起文旅消费新场景,备受游客推崇。

  南京市政府发布《打造“夜之金陵”品牌的实施方案》,首次推出“夜之金陵”品牌,细化为夜购金陵、夜食金陵、夜宿金陵、夜游金陵、夜娱金陵、夜读金陵、夜健金陵等7个“章节”。在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南京长江路2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各类多业态融合和特色主题夜间休闲消费活动,相互引流,正在让城市夜生活亮起来,夜经济“火”起来。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在长干故里打造了“长干里潮玩街”,越剧团、京剧团、杂技团将舞台搬进购物中心,“见微知著——南京新文艺24+城市微展”让市民“街巷遇展馆,生活见艺术”,夫子庙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风雅秦淮水岸行》之《桨声灯影·文都行》,白鹭洲景区让游客与“李白”“刘禹锡”“李香君”等相遇……如今的南京,处处可沉浸,处处有演出,处处有展厅。

  南京特色文创商品扮靓街区园区,“南京礼道”品牌愈擦愈亮,特色商品“卖”向全国。

  南京特色文旅商店、南京特色文旅商品研发基地、南京特色文旅商品街区建设持续推进,南京特色文化和旅游商品信息管理系统及移动端小程序功能持续完善。

  “高质量发展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优解。”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梧桐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敏说,“一直以来,南京深挖文旅资源,培育消费新动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有竞争力和持续性的发展之路,为推动本地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新华日报 作者 张甜甜 祁绩)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