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新时代鱼米之乡”更美丽宜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如何守好乡村振兴的生态基底,让“新时代鱼米之乡”更宜居宜业?2022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聚焦乡村建设,提出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推进污染治理,促进绿色发展
近日,在太仓市璜泾镇新明村南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有序推进。新明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准备开挖的生态水渠可以过滤排向河流的农业用水,减少其中残留的农药、化肥,保护农村水环境。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实施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计划。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7.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完成了7876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多项工作和指标位列全国前列。
“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根本措施。”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余令玮介绍,江苏是农业大省,化肥、农药、畜禽粪污等面源污染防控压力大,要推进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废弃地膜环境监管,避免废弃超薄地膜污染环境。
绿色农业发展离不开装备技术支撑。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处长张耀春介绍,将遴选推广一批适合江苏省的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到2025年,全省共推广绿色环保农机装备5万台(套),清洁热源烘干机占比达到60%以上。
整治农村生态,打造宜居乡村
初春时节,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青林社区绿树环绕、水流潺潺,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锻炼身体。近年来,通过铺设环村柏油路、河道清淤疏浚等措施,村里一改之前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乱象。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一批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要把握好‘生态’‘宜居’两个属性。‘生态’体现在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的高度耦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宜居’体现在满足人的诗意栖居的内在诉求,以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为导向。”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毅认为,要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稳妥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乡村设施建设水平,形成城乡有别、各美其美的聚落形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住房自我更新。
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文俊表示,江苏省正启动“二二二”建设计划,即到2025年,推动指导20个县(市、区)、200个乡镇(街道)、2000个行政村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带动作用。苏南及有条件的地区起到示范作用的镇、村覆盖率达30%以上,苏中地区达20%以上,苏北地区达10%以上。
农村改厕、污水处理等,都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9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74.6%。刘文俊说,到2025年,江苏省将全面消除旱厕、全面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每年厕所粪污接管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
升级治理设施,提高管护水平
在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前丁场自然村休闲广场地下,有一处微动力污水处理站。由铜山区污水处理APP自动控制,村里每天产生的污水,经处理站处理后,再顺着管道经过尾水导流处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绝非简单的 “面子”工程,而是切实关系村民生产生活。省委一号文件注重质量提升,提出“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已建设施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
“农村人居环境需要高水平长效管护。”刘文俊表示,将编制出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规范,制定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管护地方标准,推动管护内容清单化。分类探索管护模式,对苏南及有条件地区,引导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由村集体组织开展管护,对苏中、苏北地区,建立管理有序、农民主动参与的专业化管护队伍。
“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全省1.5万个行政村已有1.1万个建有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但农户覆盖率不足四成。”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将新增治理行政村782个,新增受益农户55万户,同时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重点解决设施停运破损、管网未配套、处理能力不符合实际需求、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将设施正常运行率提升到80%。
科学监测、摸清情况是防污治污的基础。省生态环境厅将建立农田退水长期监测制度,以规模化灌区退水监控断面布设为重点,加密暴雨、汛期等重要时段监测。开展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体负荷核算评估,确定重点监管地区和重要时段。还将对日处理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开展监督性监测,对设施达标运行情况进行通报。采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对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进行动态排查。(新华日报 记者 王静 吴琼)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