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浦口桥林街道:古镇染新绿 振兴添生机
桥林街道兰花塘高标准农田:从“传统农耕”到“特色产业”
桥林街道“春江十里”东龙山郊野公园:从“保护好山好水”到“全面绿色转型”
桥林街道美丽乡村小营组: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
这是一个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的江畔水乡,这是一个书帛浸润、凌云登高的古镇新城。展开这十年波澜壮阔的桥林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桥林儿女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在抢抓机遇、爬坡过坎中顽强拼搏,在大战大考、攻坚克难中奋勇争先,谱写了桥林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精彩华章。
新生态:从“保护好山好水”到“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是最美的底色,也是桥林街道最大的资本。近年来,南京浦口桥林街道以空前力度推进各类环境问题整改,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巨变。“十里造船带”退出历史舞台,春江十里完成复绿工作,从“保护好山好水”到“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好风景”和“绿经济”比翼齐飞,绿水青山的桥林画卷愈加色彩斑斓。
桥林街道作为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省的第一街道,拥有18.9公里长江黄金岸线,从2003年开始,逐渐聚集起近50家大小船厂,成为远近闻名的“十里造船带”,江边被船厂和吊机占据,机器轰鸣。附近居民出行时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转变出现在2016年,那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江苏省,在反馈督察意见时明确指出:“要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推进长江、太湖、通榆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2018年,督察组向江苏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意见时进一步提出:“强化长江大保护,全面控源截污,清理整治违规占用岸线问题”。桥林街道按照“沿江非法码头整治”“江豚保护区整治”“长江岸线专项整治”三个阶段,举全街之力彻底打赢了长江岸线整治一系列标志性“战役”,先后取缔拆除非法码头、砂场、船厂等“散乱污”企业47家,复绿面积达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约11公里,实现了从“临江不见江”到“春江十里”的美丽蝶变。
新形象: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
处处有新样,时时见新景,是近年来桥林乡村面貌变化给人带来的最大感受。从提升人居环境美,持续开展既有农房整治工作,到塑造居住形态美,强化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再到涵养山水生态美,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突出一座村庄的个性,将每个美丽乡村基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擦亮发展乡村宜居的亮丽名片,辐射带动整个桥林乡村振兴。
以“自然之美”为根,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空间与原始农房交错林立的美好图景。林蒲社区是当代草圣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所在地,民风使然,这方土地滋养了书法气韵,也延续着书法的精神文脉。桥林街道深入挖掘人文历史的线路和记忆,积极探索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推动“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以“绿色之行”为脉,将“四清四拆四整治”专项行动进行到底,按照“一个机制”健全体系、“一张清单”明确方向、“一支队伍”保障运行、“一把尺子”确保公正的“四个一”标准,完善硬件设施,推动垃圾分类,因地制宜实施特色化长效管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一张独特的引领城市近郊农村转型升级的“桥林名片”。
新发展:从“传统农耕”到“特色产业”
从传统农业到特色产业,从解决温饱到致富奔小康,从数量增长到高质高效,桥林街道正在努力实现由农业街道向农业强街的转变。近年来,农业科技正逐步走向田野,渗透到耕种、育苗、嫁接、灌溉等多个环节。桥林街道采取打破地块界、打破承包界、打破沟路界,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统一配套设施的“三打破”“三统一”模式,建设机械田、连片田、精管田,让大型农机具作业有了施展的空间。与此同时,项目内建设了覆盖550亩地的高效节水灌溉配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利用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提高灌水控制精度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对项目区内生态塘和部分排水沟进行新型生态护坡,加强农业水质、耕地质量监测,并通过三级农业尾水净化利用系统消纳污染物。
立足农业不止农业。高标准农田、民居、河流环绕着村庄,满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愁记忆。桥林街道依托稀缺的大尺度田野风貌,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致力打造观光农业产业链,重点推动高标准农田向城市田园转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结合推进,不断擦亮现代田园城的底色,形成连线成片的田园景观,打造“田、产、村”融合发展的“田美乡村”。与此同时,地铁S3号线穿越兰花塘高标准农田,桥林街道还将用好田间80亩的建设用地,打造全国首个“地铁水稻公园”,打造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创展售的农趣营地。如今,桥林街道的高标准农田成为了农业观光旅游的崭新名片。
回首过去,桥林街道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立足现在,乡村振兴治理成效转化成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望未来,桥林街道必将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踏出铿锵足迹!(新华日报作者 邵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