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大江北岸 “新主城”崛起
来源:南京日报  |  2022-09-13 09:33:00

  原标题:江北新区:大江北岸 “新主城”崛起

南京江北新区:大江北岸 “新主城”崛起

蓝天白云下的江北新区长江岸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一条大江育两岸,产城对望拥比邻。”对南京的城市发展而言,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是重塑发展格局、打开城市未来的必由之路。2015年6月获批设立的南京江北新区,便乘上了拥江发展的东风。

  作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自成立以来,锚定“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紧扣“两城一中心”产业方向,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链条完备的“3+3”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主城”建设路径。

  从起步到爬坡、从追赶到超越、从洼地到高地,7年来,江北新区的每一处变化都刷新着人们对于“新主城”的印象——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465.8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561.7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凸显;集聚海外创新人才及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万人,其中诺奖获得者3名、院士15名,全域创新动能强劲;12条通道连接长江两岸,骨干快速路网基本成型,长江沿岸的湿地和公园“遍地开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新”潮澎湃,激活“创新策源地”

  6月25日,江北新区发布“543重大创新成果”,即5项前沿技术+4个创新平台+3项科技服务,充分体现了江北新区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创新平台之一的南京基因与细胞实验室,自2021年11月投用以来,已经成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的“强磁场”。

  “基因与细胞实验室不仅有最先进的设备,还有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这样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全国的同类园区中并不多见。”中吉智药首席运营官李昌锋表示,公司落户江北新区一年不到,就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完成1.1亿元的A轮融资,这也直接体现了企业在新区的成长速度。

  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是基因与细胞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营方,公司副总经理李郭成介绍,近年来,平台积极整合生物医药创新资源,为落户企业提供分析检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各项服务,让生物医药企业可以“轻装上阵”。目前,平台已引进高端项目280余个,孵化创业项目130余项,累计节约企业研发设备重复投资和研发经费近80亿元。

  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只是江北新区打造“以企业为中心的一流创新生态”的一处缩影。

  7年间,江北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成立生命健康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两大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实现了逾万台高端仪器设备对企业开放共享;开发全国首创的“政策罗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类政策进行精准拆解和匹配,帮助企业更快、更全地享受各级政策;面向新型研发机构深化“双聘制”改革,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在高校院所与企业间双向流动……当前,新区正加速推动“企业诉求直通车”信息化平台上线,构建“收集—分发—解决—评价”全链条服务体系,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一项项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激活“创新策源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集聚,培育“经济增长极”

  曾几何时,钢铁和石化一直是江北的支柱产业,虽然产业规模可观,但由此带来的能耗、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始终制约着区域整体发展。如今,走进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道路两侧的绿植、清澈的河道、精致的口袋公园……几乎闻不到一点异味,颠覆了人们对化工园区的传统印象。

  江北新区成立后,顺应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于2018年升级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开启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

  “园区坚持新兴产业做加法与传统产业做减法并举,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逐步形成以石化、碳一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支撑,以新材料为发展导向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新材料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来到新材料科技园创新材料展示中心,从遁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飞向太空的火箭,到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鞋、化妆品、包装盒,数以万计的产品都能在科技园找到源头。

  在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江北新区还布局了以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研创园作为江北新区最重要的产业平台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研创经济,确立了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制造研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园区成立至今累计注册企业1.4万余家。”新区研创园投资促进和科技创新部部长王静介绍,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园区集聚了近40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材料设备、eda工具、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芯机联动的全产业链布局,2021年园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江北新区都把培育“经济增长极”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便民惠民,建设宜居“新主城”

  过去,提到江北的地标,很多人会想到长江大桥北堡、想到老浦口火车站,这些极具年代感的建筑,是特定时间段铭刻在人们心中的印记;如今,这片土地上陆续崛起更多现代化的地标建筑,改变着人们对江北新主城的印象。

  穿行在江北新区滨江大道上,一路林园相映、锦带相连,一年四季常绿常新,不远处的江北新区市民中心造型别致,从外观上看,它由上下错位的两个直径104米的圆形塔楼组成,仿佛一只徐徐打开的“月光宝盒”。作为江北新区的新地标,“月光宝盒”不仅成为新区市民办理日常事务的场所,也成为众多市民的“打卡地”。

  “月光宝盒”的斜对面,临江而建的扬子江生态公园绿意盎然。家住附近的居民肖华还记得,“公园的前身是宏波码头,曾是一个脏破旧的工业码头,当年吊机林立、机器轰鸣、环境杂乱。”2018年5月,占地10万平方米的宏波码头实施拆除,从施工开始到结束,仅用了10天时间。

  “这片区域以前是典型的生产岸线,2019年,新区实施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一期项目。如今,扬子江生态公园已成为新区乃至南京市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区和人文景观带。”江北新区公用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科飞介绍,江北公用自接手公园运营管养工作以来,结合长江大保护要求和市民需求,引入基础业态,加强园内绿化建设,做到最大化还江于民、还绿于民。

  拆“工业锈带”建“生态秀带”,江北新区还先后建成了桥北湿地公园、桃湖公园、杏湖公园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有了休闲好去处。

  便民惠民,是江北新区城市建设的第一追求。成立7年来,新区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持续提升民生福祉。

  曾经,大桥拥堵、交通不畅是制约江北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今,12条通道连接长江两岸,骨干快速路网基本成形,一批“断头路”顺利打通,背街小巷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江南江北连接更通畅,居民出行更便捷。

  曾经,医疗、教育等民生设施都是江北发展的短板,如今随着鼓楼医院江北院区、南医大四附院京新院区等医院的引进;南京一中江北校区、鼓楼幼儿园江北新区分园等学校的落户,江北居民可以实现“家门口上名校”“家门口看名医”的心愿。

  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蓬勃发展的高端产业,逐步完善的交通体系,不断提升的民生福祉——长江北岸,一座宜居“新主城”正跃然而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都)

编辑:杨心怡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