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以全新首位度迈向典范之城
来源:新华日报  |  2022-07-22 13:08:04

  原标题:能级跃升 创新引领 民生提质 南京:以全新首位度迈向典范之城

南京:以全新首位度迈向典范之城

南京长江五桥远眺。邓磊 摄

  从钟山之巅到长江之滨,从城市街巷到乡村阡陌,南京生机盎然、活力迸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始终以强烈的答卷意识和执着的省会担当,矢志让“强富美高”成为六朝古都最鲜亮的底色。十年砥砺,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正在拉近——经济总量跻身“万亿俱乐部”,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十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三年综合测评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三。一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屹立在时代的潮头。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走共富之路,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能级跃升,进击“尖峰之城”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穿城而过的长江,见证了这座城市乘风破浪、向上攀升的雄心壮志。

  7月2日上午,菲律宾籍“日内瓦商人”海轮缓缓驶离南京港新生圩港区,向巴西破浪前行。如今的新生圩,平均每月有20艘次5万吨级以上海轮靠岸。

  10年前的夏天,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开工。6年后,5万吨级海轮常态化直达南京港。这座历史上就“下西洋”纵横四海的城市,一跃成为最深入内陆的“海港城”。

  从2012年的7306.54亿元,到2021年的16355.32亿元。10年间,南京经济总量连跨9个千亿级台阶。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3%,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一路奔跑赶超,南京不断刷新城市坐标。2013年亚青会、2014年青奥会,让世界再一次认识南京;2017年,人均GDP2万美元,凭实力与“发达经济体”并肩;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GDP十强。

  南京地铁1号线软件大道站被命名为创业主题车站,因为这里有密集的年轻人。坐拥中国(南京)软件谷,雨花台区吸引30万软件相关人才在此就业创业,“最年轻、最创新”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

  在键盘上“敲打”人生的年轻人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昔日以传统制造业见长的南京,收获了产业升级的“软实力”。10年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从2012年不足2000亿元,到2021年突破7200亿元,冲刺第一个万亿级产业。作为首座中国软件名城,南京的下一站锚定“数字经济名城”。

  打造地标产业,托举头部城市。竞速新发展阶段,南京全力打造“2+2+2+X”创新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着力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新赛道。

  开疆拓土,城市进击更高层级。2015年6月27日,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获批。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南京凌波展翅,打开江南江北“双主城”新格局。南京江北新区以高于全市5个点的增速奔跑,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已达22.1%,综合实力跃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6位。

  放眼6500平方公里全域,“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市布局生机无限。但南京始终存有“再出发”的发展焦虑。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长三角地理中心,兼具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贯彻国家战略布局,南京校准航向、扬帆新征程。

  《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呈现南京能级跃升之路。昔日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如今成为江苏唯一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坐拥“米”字形高铁路网,地处京沪铁路与长江深水航道的交会点,南京成为 “水陆空”立体枢纽。

  疫情之下,南京中欧(亚)班列拉出一条“大阳线”。在班列起点尧化门铁路货场,每月都有来自LG、苏美达等重点企业的物资启程发往亚欧市场。2022年上半年,南京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186列7651车,开行数量同比增长137.68%。

  从乘势而上到逆风飞扬,从赶超者到引领者,南京的角色悄然转换……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轨道上的都市圈”……南京一系列主动作为的背后,是城市进击的全新布局——推动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当好促进长三角中西部地区隆起的“尖峰”。南京市委提出,要争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区”,全面拓展东西双向开放、陆海联动开放,更好服务长三角、联动东中西、链接亚太。

  回眸来时路,南京的 “城市首位度”答案笃定。从创新首位度、绿色标识度、共享感受度出发,南京正系统发力,持续提升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综合首位度。

  创新引领,点亮“梦想之城”

  创新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驱动着城市急速向前。

  在紫金山实验室,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稳定运行,6G通信速率刷新世界纪录;在江苏集创原子团簇科技研究院,国际领先的原子团簇宏观量制造装置成功研发;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球第一台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惊艳亮相,为天气预报、环境监测配备“火眼金睛”……一个又一个硬核科技成果,标注着南京创新发展的新高度。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2012年到2021年,数据见证了南京创新的十年之变: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45.38亿元增长到752.38亿元;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从260.93亿元增长到3989.44亿元;高企数量从733家增长至7801家;研发投入强度从2.92%增长到3.6%。创新,已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气质、最强劲的动力、最澎湃的激情。

  10年前,还在南京大学任教的高翔不会想到,一只小白鼠能做成年入4亿元的“大生意”。2017年底,高翔辞去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职务,与团队联合筹集800万元现金,在南京江北新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2022年4月12日,研究院孵化的集萃药康登陆科创板。

  科教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曾是南京的一大“心病”。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南京推出人才团队持大股、科技成果确权、引入职业经理人、社会资本参与等一揽子改革举措,并建立以孵化产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来了、“火炸药大王”王泽山来了、中科院院士赵东元来了……突破机制束缚,南京已累计组建4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平均持股56%,孵化9000余家科技人才企业。

  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南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澎湃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南京已从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

  恐龙、鲸鱼、梅花鹿、飞鸟……燕子矶招商花园城,几台“风扇”幻化出酷炫的3D全息影像,让消费者目不暇接。这款高科技产品,来自本土企业南京达斯琪公司。

  2016年,刚刚从东南大学毕业的90后周全,带着4个学弟学妹,在南京珠江路上的众创空间里成立达斯琪公司。这群年轻人从城市硅巷出发,一路奔赴梦想的彼岸。办公空间不够,地方政府帮忙协调;发展需要资金,金融机构主动对接;新产品投放市场,首购首用政策提供应用场景……助力创新,南京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让人才心无旁骛谋发展。

  创新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为吸引更多的城市“合伙人”,南京在人才落户、创业扶持、评价机制等方面拿出最大诚意,妥善解决人才安居、教育、医疗等现实需求,不唯身份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10年间,南京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引进国内及发达国家的院士从4人攀升到132人。

  创新驱动,始终是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2021年6月,科技部复函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站上新的起点,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创新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民生提质,建设“幸福之城”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南京连续12年上榜。

  过去10年,无数南京人的幸福来自家门口的变化。秦淮区宏鹰花园小区内,一栋栋居民楼被脚手架和绿色安全网“围住”,这个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要经历一场全方位的改造。秦淮河畔的这个老小区,很快会有全民健身休闲广场,居民将尽享城水相依的美好生活。

  2012年至2021年,累计有1572个宏鹰花园这样的老旧小区得到改造,建筑面积4373万平方米,房屋15311幢,59万户老小区居民跟上城市日新月异的脚步。南京经验和做法两次被列入住建部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教育局组织的第三方测评显示,在校家长对我们学校满意度连续4年达93%以上。”南外河西一附小校长祝瑞松说,创办才5年的学校成为“热门校”,他的幸福感来自于家长肯定的目光。

  从奥体小学、建邺实验小学到南外河西一附小,祝瑞松“校长的幸福”,跟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拓界”。

  百公里外的南京最南部,高淳娃娃在家门口也上得了主城“名校”。“家长们常交流,对学校很满意。几年下来,孩子的进步都看得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宝塔分校五年级家长孔亮亮说。

  这是南京力推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全力推动教育均衡的缩影。优质教育资源由主城区向新区、郊区和薄弱片区延伸。南京全市596所义务教育学校中,纳入集团化办学的有392所,占比65.8%。

  近日,南京江北新区泰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眼科,各类检查检测设备一应俱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现场坐诊……走出城门、跨过长江、下沉社区,南京优质医疗资源更加普惠。

  打造“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市有1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67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群众不用啥病都奔到大医院排队。全市居民三大基本健康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达83.88岁。“健康南京”托起全城幸福。

  对于常年卧床的85岁陈奶奶一家而言,幸福感来自于南京市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务”,陈奶奶一年可免费入住养老机构15天。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改善要感谢一份“失能险”,每天有护理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清洁、康复、鼻饲等照护服务。7月1日,南京创新实施“失能险”一周年,保险基金累计支出2.52亿元,为近3万名陈奶奶这样的老人提供失能人员照护保障。

  10年间,在这座特大城市的发展路线图中,民生福祉始终是根本追求。南京市率先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减轻生育、养育负担,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实施青年创业主体倍增计划,支持更多“宁漂”成就人生梦想;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深化大城市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建设康养之都、颐养之城……

  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这样写道——未来的南京,时时跃动着创新创造的时代脉搏,处处散发着醇厚隽永的人文气息,人人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梦想成真的机会、情感归属的认同,成为一座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典范之城!(新华日报记者 仇惠栋 盛文虎 许雯斐)

编辑:陈小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