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在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一带取样。
科研人员完成水面五分钟的鱼卵及仔稚鱼的采集和收集。
科研人员对采集的早期资源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
傍晚时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船行进在长江润扬大桥段。
科研人员在长江泰州大桥段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
科研人员对鱼类水体环境定点监测。
科研人员正在分拣从长江中取样采集的仔稚鱼。
长江润扬大桥段,科研人员登上采样船,走航调查长江鱼类资源和“三场”生境。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开启,拉开长江生态保护帷幕。2022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二年。
5月至7月是长江鱼类繁殖的旺盛期,为系统掌握长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繁衍现状,摸清2022年鱼卵及仔稚鱼资源的“家底”,每天早晨6时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登上采样船,采集鱼卵及仔稚鱼和环境DNA样品,监测水文水环境状况,分析长江沿线鱼类资源发生的时空动态,从渔业资源角度研究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效果和资源修复状况。他们顶着风浪和酷暑搏击江上采样、利用鱼卵及仔稚鱼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结合的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探索鱼类早期资源发生的真谛。
从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南京新济洲,到南通启东附近的崇明岛,约1200公里的长江江苏段岸线,江苏多措并举加强渔政执法监督,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构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严格涉渔工程影响评价,狠抓生态补偿措施落实。
如今,长江禁渔效果初显,长江流域健康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长江里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明显,长江刀鲚(俗称“长江刀鱼”)的资源量正在从曾经的衰竭逐渐走向历史同期的峰值,站在长江边你或许还能看到长江江豚的微笑……长江流域现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鱼类420余种,长江特有鱼类180余种。
长江“追鱼人”正用一个个例证、一组组数据诠释“长江禁渔”和“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战略意义,描绘着长江母亲河更加美好的未来。(新华日报记者 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