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后给市民带来惊喜——人景兼顾,让自然与城市零距离
历时近4年的南京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最近全线通车——4座串连隧道、11处过街设施、7公里江景廊道,实现机动车南北一路畅通,走路和骑行的市民还可便利地前往滨江风光带拥抱江滩。
改造后的扬子江大道不仅形成了互联互通的路网新体系,同时解决了行人过街难以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缺失等问题。放眼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建设,在不断完善城市交通线网的同时,还需兼顾沿线的人与景,让自然景观零距离融入城市。
有效改善行车体验
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南京快速外环“江南环”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北起扬子江隧道江南接地点,南至河西大街,全长约7.07公里,2018年起开始施工,现已基本实现快速化,行车体验明显改善。
7月18日,记者从河西元通出发,西行至扬子江大道向北,过内环南线后,下穿绿博园隧道、万景园隧道、北河口隧道、宝船厂隧道,一路畅行,直抵扬子江隧道入口。导航显示,全程8.9公里,耗时约12分钟。
“水西门大街的绿博园隧道、汉中门大街的万景园隧道、清凉门大街的北河口隧道和草场门大街的宝船厂隧道,依次打通了4个节点,把这条道路的通行时间几乎压缩一半。”家住汉中门大街的市民孙江对此感受深刻,“我在鱼嘴公园附近工作,以前从扬子江大道往南,必须右转上扬子江大道先向北行,找路口调头南下,现在,这个问题也解决了,直接在路口红绿灯左转进入隧道,能够快速抵达公司。”
据南京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子江大道改造后实现了水西门大街、汉中门大街、清凉门大街、草场门大街节点全方向转换,疏解了交通流量,高效连通了鼓楼下关滨江、河西新城、江心洲等重要板块,促进了毗邻区域协同发展。
家和滨江风光带融为一体
“不只是驾车行驶在扬子江大道上赏心悦目,更让我们高兴的是,走路跨扬子江大道到江边的万景园、绿博园更便捷了。”家住涵碧楼附近的市民华强感叹,“家和滨江风光带距离近了,几乎融为一体!”
家住扬子江大道东侧的小区居民也感慨,“去滨江方便多了。”
过去,扬子江大道如同分割线,很多市民难以触及近在咫尺的江景。交通专家表示,曾经的扬子江大道,道路交叉路口功能不强、过街设施配套不足、辅道及慢行系统缺失等矛盾日益凸显。所以,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不只是要疏通“南北”,大家同样期待横跨“东西”。
最终,扬子江大道改造后,完善了与沿线被交道转向功能,全面实现快速化,同时解决行人过街难以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缺失的问题。
“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缝合了滨江公园和城市板块,是滨江开发补上的一课。”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局长陈小卉表示。
记者详细探访发现,改造后的扬子江大道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慢行新系统。通过利用、改造和新建11处人行过街设施,全线构建了连贯的慢行道,其中奥体大街过街通道、应天大街人行天桥等8处可直达滨江沿线风光带,解决了过去道路慢行系统缺失和道路东西两侧互通不方便的问题,能够满足沿线市民滨江休闲需求。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认为,扬子江大道的改造对完善主城外环快速化功能、强化东西横向联系及区域服务功能、促进滨江风光带的沿线开发、实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规划阶段应多些未雨绸缪
南京山水城林如画,让市民亲水近景,需敞开更多滨江临河岸线,让更多自然风景资源吸引游客及市民到此观光、游览、休息。其中,城市交通建设至关重要。交通网络畅通,精彩画面会广为人知,道路不通,必然导致岸线封闭、人迹罕至。
作为南京市滨江风光带交通专项规划总负责人,杨涛曾明确滨江风光带要注重自行车跨快速路的立体过街通道建设,加强绿道系统与周边自行车网络的连通,注重过街天桥与观景平台的融合,将行人的出行环境、心理感受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要给滨江风光带构筑“可到达、可转换、可观赏、可体验、可通过”的高品质、高水准交通系统,保障滨江风光带各类功能的充分发挥。
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南京为适应拥江发展而实施的“调理术”。杨涛说,南京滨江风光带位于城市快速外环与过江通道的交汇区域,过境交通与到达交通相互协调难度较大,而且受扬子江大道快速路、幕府山山体的阻隔,滨江风光带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困难,内外换乘不便。其领衔完成的滨江风光带交通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处理扬子江大道快速化与景观协调,跨路缝合连通就是其中关键内容。
有专家将城市改造更新比作“动手术”。当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逐渐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改造时代,大拆大建的“手术”将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渐进式、小规模的精细“缝合术”。
杨涛表示,现在,在交通工程的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在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案中就得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考量。(新华日报 记者 梅剑飞 朱璇 刘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