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算好城市“空间账”点燃发展“强引擎”
幕燕滨江风光带实景
紫东核心区城市设计效果图
宝能燕子矶综合体效果图
破解“工业围城”,变“生产岸线”为“生态岸线”;提高审批质效,实现“拿地即开工”;盘活存量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空间……近年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在资源保护上做好“加法”、在审批改革上做好“减法”、在重大项目用地上做好“乘法”,为建设城乡高品质发展新栖霞提供规划资源要素保障。
刷新长江岸线底色 生态果实越结越香
在栖霞区8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无论是幕燕滨江风光带、燕子矶公园、还是规划建设的行知民国文化区、观音门公园……一座座公园拔地而起,一条条景观带呼之欲出,不断刷新栖霞段长江岸线生态底色。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栖霞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严格遵循的战略导向。对栖霞而言,保护长江岸线,恢复绿色生态,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栖霞区通过关停化工工厂、淘汰落后产能、修复山体、种植林木等一系列举措,让“万里长江第一矶”重现“青山如美人,楼观即奁妆”的美观,打造有品质的城市滨江生态岸线。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做强规划“文章”,以“生态、文化、品质、服务、创新”为工作指向,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历史文化延续再现、城市品质精细提升、服务功能系统完善、城市交通畅达赋能上下功夫,同步推动幕燕滨江风貌区和燕子矶新城规划建设,探索一条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资源实践道路。推动长江护岸及山体护坡建设,恢复湿地水系约13万平方米,极大地丰富了片区生态多样性,如今幕燕滨江风貌区已成为南京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之一和主城北部重要的绿色屏障。建公园、建古镇、建景观带,打造地段亮点。建设以燕子矶公园为核心,滨江景观带、外郭景观带为两大景观带,燕子矶古镇片区、永济寺片区为两大片区,观音门节点、幕府山东部山头观景台为两大节点的“一核两带两片两节点”的幕燕风貌区城市客厅。
“生态栖霞”焕发出新的生机。规划建设的18.8平方公里燕子矶新城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休闲旅游等产业,吸引了一批重大项目和名企落地。宝能滨江商务区项目落户燕子矶,建设近40万平方米的商业、办公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万象天地商业综合体项目落户经五路南端;招商、保利、万科、仁恒等一批央企名企入驻,为燕子矶新城的品质提升注入活力。
破解审批“烦杂难” 企业“拿地即开工”
2019年9月29日9时,南京华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申请取得某项目售楼处临时建筑规划许可证,从申请到核发仅半小时。这张许可证,是南京全市范围内发出的首张临时建筑告知承诺规划许可证,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被南京市政府评为全市落实营商环境政策正面典型案例。
“栖霞速度”为南京项目审批提供了范本。近年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严格按照“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创新审批体制,持续深化改革,全力破解项目审批“烦、杂、难”,提升服务“质、效、能”,着力打造时间最短、流程最优、环节最少的项目规划审批服务。栖霞区在南京市率先启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重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流程,推行事项办理“一家受理”,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主动靠前服务,实行每周办案周期通报点评制度,申报规划审批案件从窗口受理、业务科室审批、发件,由原来的承诺时限7个工作日缩短至平均2个工作日,为项目建设“加速度”。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荒地变成“致富田”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挖掘土地价值,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首层链接公交、长途客运、地铁,二层及以上布局商业、办公、住宿……金马路综合交通枢纽是栖霞规划资源分局创新设计的节地项目。该项目经过合理规划布局和土地复合利用,增加了约12万平方米的综合利用建设规模,为原本单一属性的土地赋予更多的城市功能,形成了地上、地下各层之间的立体化步行交通系统。2021年,“南京金马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被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评为“2021年度节地模式(技术)先进典型案例”。
在乡村土地上,该局通过土地复垦让矿坑、荒地变成“致富田”,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龙潭街道“水一方”土地生态综合整治“1+N”项目,推动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的跨界融合,带动农村、农业、农户、农民的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户脱贫致富。近10余年来,栖霞区共实施土地复垦项目50个,总面积2315.5亩,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为栖霞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华日报 作者 张弨 王凯 张敬梓)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