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希望田野上的“风景线”、乡村振兴中的“致富路”、美好生活里的“幸福场”——“水韵江苏”遇上乡村旅游,打造令人神往的“诗和远方”
乡村,是人们的“心灵原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旅游,在一代代旅游人的耕耘下,如今已演变为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内涵丰富的旅游业态。
当“水韵江苏”遇上乡村旅游,作为文旅大省的江苏如何打造希望田野上的“诗和远方”?6月9日,第十二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再次如约而至,开启一个月的“乡村狂欢”。
当你真正走进乡村,你会发现,“原乡诗意浓,远方不再远”。那么,就让我们迈开脚步,走访大江南北寻觅美丽村庄的抹抹倩影,感受江苏乡村旅游的别样魅力。
坚持理念更新,“保护与开发”同频共振
驱车沿苏州吴中大道一路向西,十几分钟后便抵达旺山景区入口。转入山路,一排排香樟、银杏、枫树错落有致,组成一条“五彩缎带”,寂静的山林里鸟鸣啾啾,与外面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30多年前,这里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还是千疮百孔的采石宕口。
2004年,旺山着手编制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庄建设方案,重点在钱家坞规划农家乐集聚区。在钱家坞入口,唐忠兵家的“农家乐”占据显眼位置,每到节假日便一座难求。2013年,旺山与吴中太湖旅游区“捆绑”创建,成功跻身国家5A级景区行列。如今,旺山“文旅风情小镇”初显规模。
旺山村的蝶变,生动诠释了“理念新则思路宽”。近年来,全省各地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纷纷做起“保护与开发”的联动文章。
一方面,各地坚持把保护好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所在。和旺山村一样,很多村庄推动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吸引更多人醉美山野、徜徉田园、品味山水,实现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化。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将乡村旅游置入全域旅游“大盘子”中,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拉长吃、住、行、游、购、娱特色产业链条,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空间,让游客在乡村真正“停下来、留下来、住下来”,全天候感受和体验原真性的乡村生活。
仲夏时节走马苏北小城金湖,但见湖光潋滟、风景宜人。就是这样一座“移步皆是景”的城市,2017年以前全县还没有一个4A级景区,乡村旅游质态平平。“全域旅游,成为产业潜力‘变现’的突破口。”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说,金湖县在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坚持景城联动、景区带村,在荷花荡、水上森林公园、白马湖等景区周边打造荷韵、森氧、渔家等特色风情乡村,短短几年间便构建起“一心一带一环、四区六镇十村”的全域旅游格局,也大大激活和释放了乡村旅游的潜力。
驱车行至苏南,画着红黄蓝三色线的溧阳“1号公路”沿线风景旖旎。该市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这条365公里长的公路,联结起全市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把原本分散游离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景点缀连,打通全域旅游向纵深扩展的“神经末梢”,年综合引流600万人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路”。
聚焦融合发展,探寻农文旅“乘数效应”
随着城乡融合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资金、科技等资源要素不断向乡村聚集,曾经落后的乡村,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向我们款款走来。
位于盐城市大丰区南郊的恒北村,是全国最大的早酥梨商品生产基地。这个因梨闻名的苏北村庄,如今也围绕这棵梨树,擦亮了乡村旅游的新名片。2019年7月,恒北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年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发展乡村旅游,不只有采摘。”依托这样的思路,恒北村通过“卖梨园风景,挖掘梨园文化,举办梨花文化节”,打造“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泉”的乡村旅游特色,实现了从过去单一卖梨果到现在一二三产融合,村集体资产突破5000万元。
乡村旅游本质上就是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催生的产物。省内很多地方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将文化艺术融入旅游活动,将民俗风情融入旅游品牌策划,将文化遗产融入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真正实现了“1+1+1>3”。
在前不久公布的首批25个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中,南京钱家渡村成功入选,这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选的乡村旅游景区。
“来嗬嗬,来嗬嗬,放牛的小妹快过来嗬……”来到金陵水乡钱家渡景区,总能听到船工们声情并茂地传唱江宁本地特色民歌《放牛对歌》。当地将非遗文化引进景区,不仅通过独唱、对唱等形式演绎江宁本地特色民歌——放牛对歌、八段锦,还在游客服务中心开展了江宁烙画、周岗红木雕刻等非遗活动展示和现场制作,让游客与非遗“面对面”,零距离感受金陵水乡文化。
“红绿”结合则让乡村旅游多了创新内涵。南京溧水李巷村,这个作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苏南行政公署驻地旧址的村庄,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点。李巷村开发了承载红色文化的瓷杯、剪纸、小人书、泥塑、钥匙扣等30余款文创产品,还发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渔文化、茶文化……独特的文化,赋予江苏乡村独特的灵魂。如今众多乡村在挖掘自身独特文化的道路上,逐渐让共情的“乡愁”变成可“触摸”的诗意。
推及更广领域,各地积极推进“旅游+”向“+旅游”转变,除了农文旅融合,还探索乡村旅游与农业、交通、教育、体育等领域融合互促,打造出田园艺术景观、旅游风景道、自行车公园、房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新载体,同样为乡村带来了人气、注入了活力。
着力品牌塑造,擦亮江苏乡村旅游“金名片”
“来之前想到了苏北乡村会比较美,没想到好玩的也很多。”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一场“水韵江苏 醉美泗阳”2021年千车万人游泗阳活动在被称为“中国杨树之乡”的泗阳举行,来自安徽的陈原跟老姐妹们一同走进成子湖旅游度假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特色展览,在卧龙山庄参与瓜果采摘,还在中国唯一的杨树博物馆“打了卡”。
“我们在假期举办此次活动,还加入‘振兴乡村、直播助农’等环节,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泗阳感受当地美景、品尝特色美食,打响‘乡村牌’。”泗阳县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乡村游”绝不意味着低端游、同质游,“因地制宜”才有出路。
只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才能形成特色、塑造品牌,这已成业界共识,也是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立足当地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打造“和而不同”“独具个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这样才能给旅游者一个“去的理由”。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高品质的特色乡村民宿不可或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的大埝社区是近几年崛起的民宿集聚区,每逢节假日,无论是老牌民宿,还是刚刚对外营业的黎家营民宿村,都会被预订一空。
而对于更为年轻的受众,音乐节、咖啡节等新业态和夜演、夜秀等新场景,成为吸引他们假日里到乡村去的新理由。“这个‘五一’,对于我们在南京上学的摇滚迷、民谣迷来说,感觉真是太友好了——溧水咪咕音乐节、江宁草莓音乐节连着举行,虽然远,但是跑一趟很值!”南京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小顾兴奋地说。
“近年来,从石臼湖夏季的天空之镜,到冬日里的‘天鹅湖’,再到2021年的网红草海、千亩花海的‘玫瑰秘境’,以及‘五一’期间的音乐节,我们希望通过创造、提升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多乡村旅游的选择。”南京市溧水区文旅局负责人说。
创艺街区、乡村市集、乡村音乐节、网红咖啡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今,乡村旅游品牌打造模式不一而足。比如,围绕“夜经济”创新培育夜间文旅消费新模式,全省乡村“遍地开花”,形成了“姑苏城外”“溧阳茶舍”等乡村民宿品牌,涌现出苏州树山村“树山·星享夜”、南京大塘金村夏季纳凉节、连云港潮河村“夜游城”等夜经济品牌,擦亮了江苏乡村旅游的“金名片”。
带动村美民富,“肌理发力”助乡村振兴
整齐的田间道路、联排的枕河人家,走进位于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村东北部“小杨人家”的南入口,一股浓郁的田野风光便扑面而来。
电视剧《大江大河2》中,“小雷家”的沧桑巨变在江苏各地不断上演着,小杨村正是其中之一。40年前,这里水路不畅,是“没人愿意嫁进来”的偏僻水乡。5年前,这里孕育出以小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代表“两个主体”协同发展的“姜堰模式”。而现在,通过村企合作,走农文旅融合新路的小杨村年人均收入已达3.29万元。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不断开创新模式,江苏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向深度发力、朝广度拓展,各地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村集体+工商资本”等一系列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一条条“农业+旅游业”“农产品+旅游商品”产业链。同时,涌现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成为旅游富民的标杆。这些做法不仅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源”。
从全省来看,2020年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吸纳直接就业2万人,带动就业3.3万人,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宿迁市刘圩村将旅游项目建设同农民脱贫相结合,带动了17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
前不久,苏州市蒋巷村、无锡市前寺舍村、常州市塘马村、盐城市荷兰花海等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乡村旅游带动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
不仅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眼下,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全省乡村已形成共识:只有集中力量、多措并举,让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并重,公共服务产品与市场化文旅产业并行,多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才能绘就一幅既让游客满意的“山水图”、又能提升本地村民幸福指数的“致富图”。
“乡村旅游是希望田野上的一道‘风景线’、乡村振兴中的一条‘致富路’、美好生活里的一片‘幸福场’。” 在6月9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寄语未来——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