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体育 扬帆迈进新时代
来源:新华日报  |  2021-09-09 10:29:29

  原标题:大兴“五风” 强势开局 徐州体育,扬帆迈进新时代

徐州体育 扬帆迈进新时代

徐州体育 扬帆迈进新时代

  本届东京奥运会,徐州健儿载誉而归。7位徐州籍运动员斩获3金4银和两个第4名、两个第7名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奖牌总数占江苏军团的56%,创造了徐州籍运动员自1988年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战绩。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十三五”期间,徐州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让体育融入百姓生活,助力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如今的徐州,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力度不断加大;群众体育热潮汹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3平方米。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又充满生机的城市、一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表示,当前“轻装上阵”的徐州,正兴起“学习研究、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五种风气,强势开局“十四五”,向着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的发展愿景,全力奔跑。

  风正帆满,

  竞技体育后劲十足

  徐州是体育强市,更是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这里从不缺乏运动的激情与豪迈,多名运动员在篮球、足球、乒乓球、体操、击剑、拳击、射击等项目中登上奥运赛场,摘金夺银。

  本届东京奥运会,张雨霏在一天内先后拿下女子200米蝶泳以及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的金牌,并与队友一同打破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的世界纪录;许昕则随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拿下了团体项目的金牌。

  近年来,徐州竞技体育坚持走“高定位、长周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探索“精兵之路”,在弘扬新时代体育精神、凝聚社会正能量中不断迸发着新的力量。截至目前,该市共计有41人获得101次世界(奥运)冠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竞技体育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的培育工作。通过深化体教融合,徐州深入开展“市队县办”“市队校办”“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以及创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等,让竞技体育发展后劲十足。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徐州共开展26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业余训练项目,基层训练点58个,“市队校办”队伍10支,常年业余训练人数2300余人;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3所;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92人,有62人次获得全国和洲际比赛冠军,7人次获得世界冠军。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体教融合,徐州市体育局以制度政策保障体教融合良性运转、以科学布局推动运动项目有序发展、以优良师资保障体教融合质优效高、以标准化创建丰富青少年体育供给、以赛事为杠杆激活青少年体育市场,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5所、省级体育特色中学82所,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市队校办全面开花,打造出了一个极具特色的体教融合“徐州样板”。

  为下好“先手棋”,激励精英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体校、学校、俱乐部以及体育社会组织执教,徐州还将全市基层学校、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的教练员纳入专业培训范围,每年青少年通识和基础体能培训超600人,运动项目专业培训每年10个项目400人以上。同时,将教育部门优秀体育教师纳入“青蓝工程”教练员培训计划,在体育教师中培养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领头羊”,带动项目整体发展。

  徐州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办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每年举行市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20余项,参与青少年5000余人;130余支队伍近3000名中小学生代表县市区和学校参加“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逐渐形成覆盖全市、类别多样、系统衔接的青少年市级竞赛体系。

  当前,徐州“市县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为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从队伍建设、奖励激励和长效机制等方面建立起较完善的保障体系。

  热潮汹涌,

  群众体育发展蓬勃

  竞技体育带来的辐射效应,带动徐州全民健身热潮汹涌,成为其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城青山半城湖”之称的徐州,林木覆盖率30.54%,7个湖泊点缀其中,19个自然公园面积达41.18千公顷。

  徐州本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场地设施建设,涌现出“顶天立地”的奥体中心,以及“铺天盖地”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积极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多元、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让群众在山水之间畅享运动。

  “十三五”时期,徐州建成社会足球场地160片;全市共有体育场地2312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3平方米;年开展“全民健身服务行”系列活动40多场、各类健身比赛活动300余场次;全域建成省级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镇、街道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

  数据显示,徐州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9649人、晨晚练点6383个、体育类社会组织938家,体育公园80个、健身步道1079.05公里、全民健身路径6243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占45.33%,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09%。

  不仅如此,自2019年起,徐州每年举办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体育大会,十余个项目、数十场比赛,因时、因地、因人群、因行业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唱响全民健身“四季歌”。

  此外,作为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徐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既有县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又有市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的城市,崇文尚武的徐州人,早已将武术融入城市体育基因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徐州有37个武术拳种,每天习武健身的群众有100多万人,全市60%中小学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参加各类武术比赛成绩突出,拥有多名武术世界冠军。徐州,一直在培育符合城市气质的赛事。从2016年至2019年,徐州连续4年举办“丝路汉风”国际武术大赛,每年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参赛。

  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助力群众体育发展,今年以来,徐州市体育局把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作为标尺,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施方案,确定年内新建6个体育公园、35公里健身步道、新建95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园林绿地步道50公里、举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200场次。

  乘势而上,

  描绘创新发展蓝图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迈入“十四五”新征程,徐州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徐州向世界展示彭城风采的一张亮丽城市名片,徐州马拉松自2017年创办以来,用时3年便晋升为全国“金牌”赛事,并入选世界田联世界马拉松TOP100榜单;2021年,“徐马”成为本年度国内级别最高的马拉松赛事,完成了从“青铜”到“王者”的华丽转身。

  坚持走群众马拉松与高水平马拉松竞技比赛相结合办赛模式的“徐马”,先后实现与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暨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三赛合一”,使徐州成为连续承办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选拔赛“大满贯”赛事的全国唯一的地级城市。

  2021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办好品牌体育赛事,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42.195公里的赛道,串联起徐州一城山水,让选手们在竞技的同时,一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2017年,国务院批复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2018年,徐州荣膺联合国人居奖;2019年,徐州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0位。

  赛场上,徐州体育人“永不服输,勇争第一”;赛场下,彭城儿女“敢于创新,奋勇争先”。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以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徐州“十四五”指标体系中,涉及民生福祉类的包括“百姓富”和“社会文明程度高”两大类13项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重点任务上,十大领域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有26项,占比达65%。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量和增幅居全省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就业稳定、养老金提高、医疗保险完善、新居林立、菜篮子丰盛、居民收入增加……改革发展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此前,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提出,将瞄准既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全面建设“五个徐州”,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火热实践中作出更多徐州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下,徐州体育事业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徐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靖飞表示,将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实际工作中涵养“学习研究之风、真抓实干之风、攻坚克难之风、改革创新之风、勇争一流之风”,持之以恒地以体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各项体育工作中持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五个徐州”建设,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篇章注入体育力量。 (新华日报 作者 张涛 谢淼)

编辑:陈莉莉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