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模式”的推广到沪苏浙毗邻区域的“联合河长制”步入常态化运行,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愈发成熟,绿色发展成为“共同的事”。把“一盘棋”思想坚持到底,把“一张蓝图管全域”制度落实到位,绿色发展正在成为长三角高速运转的“先行棋”。
多措并举,理好“自己的事”
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部署,协同开展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南京积极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细化工作任务,狠抓措施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市已完成“绿盾”行动的问题整改,并建立了销号制度,明确销号原则、流程和具体要求,严格执行“拉条挂账、整改销号”制度,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地的监管力度。根据《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清理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截至2019年底,南京已完成生态红线区域问题清理整治任务,并召开了生态红线区域整改事项台账审核会议,通过了专家评审。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南京选择自然禀赋较好的溧水、浦口二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至2019年底,两区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均已完成,编制了调查报告工作并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在跨界污染项目审批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省及各市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统一审批尺度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标准不一致的从严执行。对建设地点位于南京市,存在跨界环境影响的,征求评价范围内跨界群众的意见。目前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尚未出台跨界污染项目审批的相关规定,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要通过个别项目的协商推进,加强双方政策、技术标准、环境容量等多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共同研究和推进跨界流域和区域的限批、禁批和企业搬迁等办法。
在长江饮用水水源地联合保护方面,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航拍,对1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反馈到区,进行现场核实,问题确凿的要求立即整改。
在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方面,协同开展公众宣传及舆论引导,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营造都市圈环境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
联防联控,办好“邻里的事”
2019年1月,南京市政府印发实施《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四个“示范区”,其中包括打造绿色生态共保示范区,进一步细化都市圈在共抓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及毗邻地区生态共保先行等方面的工作举措。
开展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按照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等4部门统一部署,南京市分别与镇江、常州等市签署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协议,建立区域联防联治机制,实施跨界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共同保护跨界水体环境质量。
与宣城联防联控,由高淳区主导合作建设水阳江出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控站,共享监测数据,及时掌握跨界水环境状况和污染负荷变化情况,对环固城湖流域实施环境联合整治。
与天长联防联控,由六合生态环境局主导,同天长市生态环境局强化沟通协作,就进一步保护金牛湖生态环境建立联防会商机制。
为做好太湖治理联防联控,配合国家、省出台实施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推进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年度计划,配合市水务局推进东坝、桠溪污水处理厂提标工作。
大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自2013年起,为保障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都市圈成员单位签订了《“绿色青奥”区域大气环境保障和合作协议》,就控制机动车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扬尘污染、控制秸秆焚烧、建立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建立赛事期间区域大气环境应急联动机制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在此基础上,以重大活动保障为契机,在长三角和省、市三个层面,建立了定期协调沟通联络机制,全面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国家公祭日、国际马拉松、重要峰会论坛等重大活动举办期间,将重大活动保障与秋冬季管控、重污染天气应急相结合,实施以“企业停限产、工地停工、车辆限行”为核心的一揽子保障,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为探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积累了实际经验。
开展区域固废联防联控工作。南京相比周边城市固废产生量大而环境容量小,但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一直努力克服邻避效应困难,不断新建、扩建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城镇生活污泥等的处置能力,积极立足本地消纳处置,减少对周边城市的转移。
近年来,南京与都市圈城市强化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严格危险废物跨省转移预审和一般固废跨省利用备案。危险废物省内转移信息通过“江苏省危险废物动态管理系统”实时共享,跨省转移信息通过国家信息系统,由省级信息化平台对接交换数据,及时共享。与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加强协作,认真落实国家部署,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固废大排查”“清废行动”、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跨市偷埋偷盗、违规贮存固体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联动治理,做好“共同的事”
近年来,南京市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国家交办和省市自查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挂图作战、定期调度。推动长江岸线清理整治,截至2020年底退出生产岸线超30公里,生态岸线占比由51%提高到77.9%。推动实施沿江绿化造林1万亩,完成长江湿地修复7000亩,沿江干流两岸生态绿化贯通率达到85%以上。2017年,南京市联合马鞍山市共同建立“石臼湖共治联管水质改善工作机制”,两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动制度、互动巡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等四项共治联管工作制度,共同开展湖区、入湖河道水质联合监测,定期进行工作会商,推进石臼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自2019年起石臼湖湖心断面水质已连续两年达到Ⅲ类目标。
为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实现跨市联动工作机制全覆盖,共同做好与周边城市的水陆跨界环境安全事件的预警与应对,服务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2020年9月,在省生态环境厅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南京都市圈所涉及的7个地级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扬州市、镇江市、淮安市)和2个县级市(常州溧阳市、常州金坛区)分别签署了“南京市与周边城市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将对跨市环境安全管控及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发挥引领作用。
在长江大保护的应急联动方面,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南京海事局长期密切合作,签有水上环境应急联动合作协议。自协议签署以来,双方实现了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形成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合力,2020年成功处置了南京市六合区与扬州仪征市交界处“9·23”水污染事件等环境突发事件,充分发挥了协议的功效。
协调完善,谋好“未来的事”
为进一步认真落实《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将以都市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以推动污染联防联治、共抓“长江大保护”为重点,拓展环保交流合作,推进污染协同防治,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共保示范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认真落实都市圈规划年度工作。根据各市的实际情况,细化分解《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内容,提炼2021年工作要点,并进一步分解落实至都市圈各成员单位。建立目标考核及追踪机制,按部就班,建立长效、稳妥的工作机制,保质保量完成都市圈五年规划。
协调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针对不同区域和城市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政策与科研等基础性工作,完善协调、调度、推进等制度,更好地指导区域各城市之间开展大气联防联治,有效改善都市圈空气环境质量。
协调完善水环境共治联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水环境共治联管工作机制,组织宁镇水污染治理重点难点问题会商,推动共有水体交界断面监测,做好重大事项对接,建立常态化通报制度,让共治联管机制落到实处,有效解决便民河、七乡河两个水系污染治理问题。
加快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都市圈城市共同打造长江生态保护带,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构建宁镇山脉、芜马山脉等为主的江南生态屏障和老山、琅琊山等为主的江北生态屏障。协调各市加强长江流域区域合作,严格保护跨区域重要生态空间,共筑长江生态廊道、太湖生态保护圈、西部丘陵等重要生态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统筹强化区域环境管理合作机制。推动南京都市圈、宁滁跨界合作区、宁马跨界合作区、宁淮特别合作区、宁镇扬同城化发展与宁杭经济带发展等规划全面实施,完善区域环保合作机制,深化区域环保合作领域。统筹推进都市圈环境监测网络相互开放和共建共享,建立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常态化制度。加强沟通协作,统筹强化沿江各市应急联动,提高突发环境事件联动处置能力,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用绿色动能激发生态红利。南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跨省级行政区实行“一张蓝图管全域”制度,确保绿色发展之路融入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