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首批互联网医院运行一周年 “线上”问诊,探索中奋力前行
患者可在线问诊、医生可在线开方,部分医院还实现了药物快递到家——2019年8月,江苏省率先开通7家互联网医院。如今一年过去了,互联网医院运行情况如何?
网上看病,距离不再是个事儿
有了网络医院,再远的距离也像近在咫尺。7月26日,一场跨越3000多公里距离的网上会诊在江苏省中医院紧张地进行:一端是青海共和县中医院,另一端是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周贤梅和风湿免疫科主任郭峰。会诊对象是位患有肺心病、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的57岁藏族同胞。由于病情复杂,当地诊疗水平有限,青海医生请求江苏同行给予支持,江苏专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江苏省中医院健康产业办副主任常诚告诉新华日报记者,2020年1-7月,该院互联网医院门诊接诊37753人次,日均就诊约300人次。
“大夫,我上次产检时血糖有点高,这次应注意些什么?”“一要注意饮食,少量多餐;二要监测血糖波动情况,最好家里备个血糖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网络平台当天也在进行一场网上会诊。据介绍,该院每周安排内科、妇科、皮肤科、儿科等科室的几十位医生“云”上接诊病人。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江苏省首批运行的互联网医院之一。“经过一年发展,我们互联网医院平台共上线200余名医生,线上服务总量近7000人次,平台总注册用户量超5万人次。”该院互联网医院运营部副主任滕芸表示,未来医院将结合物联网、数联网、5G、AI智能等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不见面服务。
互联网医院,2020年底将增至百家
网上就诊快捷、方便,减少人流聚集、不受时空限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方便开展在线健康教育……这是互联网医院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智慧医院的发展方向。据了解,江苏互联网医院由2019年8月最初获批的7家,增至目前的80多家,2020年底前计划完成100家互联网医院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各互联网医院纷纷为群众提供慢性病、常见病复诊、药品配送等服务,有效缓解了实体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的压力。2020年1-5月,全省互联网医院共接诊4.25万人次,开具线上西药处方2.02万张,中药处方1.237万张。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大医院等,还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与英国、荷兰、德国、瑞士、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海外远程连线,开展抗疫经验交流、诊疗方案解读研讨,中外专家共同探讨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方案等。而通过互联网医院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也突破时空限制,解决了国内外学术交流难、海外学中医难等问题。
网上诊疗,这些问题待破解
互联网医院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最近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稳定,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量逐渐减少,有的医院甚至呈断崖式下降。滕芸告诉记者,主要是老年人互联网复诊参与度、体验度不高,而慢病人群又以老年人为主,大部分老年人不擅长智能机使用,线上复诊受限。此外,像验血、B超、CT等大型检查还必须到医院来,线上不能解决。
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成为制约互联网医院发展的瓶颈。业内专家透露,各家医院都有自己早年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信息标准不统一、互联共享水平低;许多地方的医保对线上诊疗政策不配套,患者线上诊疗费不予报销或只部分报销,影响了医患双方的积极性。另外,互联网医疗服务中患者身份确认很重要,医院虽然要求患者线上就医使用实名,但由于缺少制度的刚性约束,实际执行效果不太理想。据统计,江苏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实名就医比率均在80%左右,其他医院平均在50%-70%。虽然引入人脸识别验证,但缺少统一的制度、技术及费用支持保障。
目前中小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持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水平不高,因为发展互联网医院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软件开发至少要500万-600万元,同时还要有存储设备、购买网络流量等的投入,开支庞大,而这些投入完全由医院自筹。
“一名医生线上问诊,一上午接诊10人算是高效率了;而线下,有的一上午可以接诊80至100个病人。”中大医院信息中心史亚香说,网上诊疗,看起来是医生与患者在网上“一对一”诊疗,其实背后要有庞大的技术支撑、软硬件支撑。目前江苏省“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规定,主任医师线上门诊诊察费为35元/次,而线下服务收费每次50元-200元不等,线下与线上收费差距较大,互联网医疗服务成本收益倒挂。
互联网医院线上就诊还存在一些法律风险。业内人士表示,视频、音频问诊毕竟与“面对面”诊疗有着很大区别,线下就诊不仅要“望、闻、问、切”,更要观其言察其行,综合各种因素才能作出明确诊断,而线上就诊不具备这些特征,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责任判定比较困难。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互联网医院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新华日报 记者 仲崇山 叶真 王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