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发展“快车道”上 南京动能澎湃

南京日报2020-12-21 09:39:40

  原标题:今年前三季度我市GDP增长3.3% 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 发展“快车道”上,南京动能澎湃

  再过一个多星期,南京市将送走极不平凡的2020年,迎接充满希望的2021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根据市发改部门最新梳理,2020年1月—11月,南京市38个省级重大项目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5.2%,370个市级重大项目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96.5%,经济发展大盘稳固、增速明显。 

  将统计图表进一步缩放,近年来南京市高质量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到2019年底,GDP连续11个季度保持8%左右增速,位居东部地区GDP过万亿元城市和全省首位;2020年前三季度增长3.3%,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并持续澎湃新动能。 

  集聚“新”动力:创新驱动积蓄发展“内功” 

  12月初,一个全国性的产业互联网年会在我市举行。会上发布了“2020中国产业互联网百强榜”,南京市占据15席,其中,前十强中我市占据3席。 

  继消费互联网之后,产业互联网渐成新风口。新机遇面前,南京市已迎“风”飞翔,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近年来创新驱动、动能转换练就的过硬“内功”。 

  南京市是全国科教中心城市,拥有普通高校53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80多万,两院院士80多名,国家级科研平台120多个。怎么把好资源变成强产业?南京市开始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建立以科研人员持大股、市场化运营、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 

  截至2020年下半年,南京市已组建新型研发机构410多家,科技人才团队平均持有新型研发机构运营公司股份的比例达到56%。 

  新研机构,是南京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手棋”。2017年底,南京市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连续三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创新名城建设大会、连续三年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在全国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员会,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整合提升高新园区并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号工程。 

  汇聚在创新的旗帜下,台积电、阿里巴巴、小米江苏总部、中汽创智等一系列重量级项目落户,华为、中兴等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市的战略合作,同时南京市持续做好移大树、育树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科创森林”根深叶茂。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2020年以来,南京市还坚持突出创新引领、自主可控,在全国率先实施“链长制”,组织开展8条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全力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0年前三季度,南京市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5%、23.1%、20.6%、14.6%。 

  增强经济核心动力,必须依靠更多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12月11日,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机构——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在南京市成立。碳研院由南京市政府联合东南大学等有关方面共同组建,将聚焦碳中和领域的政策、技术、产品等开展研究,促进碳中和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地方政府提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咨询,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的解决方案。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南京市还着力打造以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为关键支撑的重大科研平台。紫金山实验室启动建设以来,已在大网级操作系统、毫米波芯片和内生安全等一批“命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争创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则在以科技手段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形成一系列重要支撑。 

  近三年,市、区两级财政直接投入创新资金共211.4亿元。2020年疫情导致财政压力加大,南京市仍然挤出10亿元资金,补贴10万研究生来宁见习。 

  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为南京市经济强劲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打造“强”引擎:创新引领增强发展“能级” 

  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 

  2020年8月份,市委主要领导为市委创新委办公新址和全新架构的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揭牌,明确南京高新区全面启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南京市明确,市委创新委和新调整组建的高新区管委会是在宏观层面谋划推进创新工作的重要机构,也是具有南京特色的制度安排,目的是让创新成为南京市最鲜明的气质,让城市处处散发创新的味道,让所有创新者在南京市迸发活力、实现梦想。 

  坚持创新引领,国家级江北新区大力推进基因之城、芯片之城、新金融中心“两城一中心”建设,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出台体制机制改革“1+9”制度文件,各板块、园区建立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示范园”。新区成立五年来,GDP增加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3%,常住人口增加80万。 

  紫东地区重点项目建设也全面展开,正在成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新增长极、支撑点。 

  “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南京市坚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确立了“东西南北中”全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眼下,创新引领下,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正在各个板块轰鸣—— 

  12月16日,六合龙袍新城项目联合开发签约仪式举行,六合区将与中国中铁联合实施龙袍新城开发建设,标志着新城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12月18日,溧水赴京举办2020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推介会,14个“北京系”高端制造业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达96亿元。溧水区坚持发展制造业,如今已快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临空经济、大健康三大地标产业,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营造“优”环境:创新服务提升发展“温度” 

  2018年度,第九位;2019年度,第六位。 

  2020年6月1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撰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正式发布,我市实现较大幅度争先进位。 

  “拿地即开工”“交房即发证”“企业登记,街道可办”……这个由国家主流媒体发布的第一份第三方营商环境权威报告指出,近年来,南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0年10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南京“登记财产”“获得电力”“开办企业”“包容创新”等十多个领域获评“标杆”。 

  这份报告是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首部国家报告,绘制了1000余张解释图表,梳理了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240余份政策文件和210余项改革亮点,汇聚了18个重点领域70个典型案例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索形成的原创性、差异化实践成果。我市保护投资者、登记财产、招标投标、执行合同、获得电力、办理破产、开办企业、劳动力监管、政府采购、获得信贷、跨境贸易、包容创新等12个领域单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 

  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军表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下一步,南京市将在全市层面学好、用好《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进一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联动推进南京都市圈“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共享机制,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和加快建立“两个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的“南京智慧”和“南京方案”。 

  优越的营商环境之下,从2017到2019年,南京市市场主体从112万户增加到142万户;高新技术企业从1850家增加到4680家、增长近2倍,2020年有望突破7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5903亿元增加到1.15万亿元;独角兽企业从2家增加到15家,位居全国第5;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21家增加到近7000家……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即将打赢“十三五”收官战的时刻,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在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南报融媒体 记者 王健)

阅读
 
责编:周经韬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