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江新区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2020年以来,镇江新区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新区“三高一争”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从源头管控、产业转型、生态修复等方面着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跑起来”,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力量。
源头治理 ——“痛点”变亮点
把解决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积极回应群众所急所盼,通过对污染源的有力治理,切实把影响生态环境的顽疾痛点整治成为绿色发展的新亮点。
严打破坏长江生态违法问题。率先在全市完成整治并销号全部27个市级两违三乱清单项目;全面排查域内非法码头,限时拆除8座码头并复绿,顺利通过省市检查组验收;开展长江水域打击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拖离采砂船只14艘,处理非法采砂船只5艘,销毁非法采砂设备500余吨;强势推进长江禁捕工作,张贴警示牌120余处,出动禁捕人员200余人次,累计清理违规渔具60余处,查处非法捕捞案件3起,初步实现新区39公里长江岸线“四清、四无、三不”目标。
全面深化“河长制”扮靓水环境。压实“河长制”工作,实行“一河一策”治理策略,努力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总长4.78公里的祁家港彻底告别“黑脏臭”,成为乡村环境的特色亮点,并申报了江苏省农村生态河道,丁卯四明河、张许河总体达到消除黑臭要求。持续推进丁卯团结河、大港河、大路吴沙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启动河道疏浚工程、系统推进雨污混流排口整治,确保水面清畅、水质达标。
借助“7+2”民生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对群众家门口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绘就最美生态底色。2020年1月至8月,新区22个行政村的231个自然村全部通过了市级验收组的销号评价,达标率100%;对太平河周边的姚桥兴隆、儒里等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实施治理,目前完成约95%,预计2020年年底完工投运。
倒逼创新 ——“危机”变转机
镇江新区以长江大保护、生态优先的理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把淘汰落后产能“危机”转化为转型升级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循环化迈进。
关停整治污染企业。结合“四个一批”,累计关闭化工、电镀企业 32家,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0吨,氨氮2.5吨,二氧化硫115吨,氮氧化物85吨;完成太白化工、华科电镀、大东纸业、港务集团和金东纸业5个长江直排口改造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预计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累计减少废水排放200万吨,预计削减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160吨,氨氮20吨。
创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并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江南化工实施4000吨/年气相法白炭黑联产2.5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甲基氯硅烷单体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2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在经济效益双提升的基础上更兼顾了安全环保;东普化工的硫磺制酸余热回收综合利用,运行期间年节约蒸汽约64万吨,年节约电量约4900万kwh,其生产的酸、碱、盐、氢气、氧气等基础化工原料,则通过管输直接供给园区内化工企业,降低了物流费用、能量损耗。
镇江新区连续4年成功举办国际低碳大会,智能制造、太阳能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一批合作项目签署落地,低碳城市发展“镇江指数”等一批低碳领域重要成果相继发布,在国际国内取得了显著影响力。中联达通广与镇江新区通过PPP合作方式,展开覆盖全市的“一城网四通道”加电站网络的建设和运营,组建一个全城性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以镇江为样板推动新能源车发展。
“止血缝针” ——生产线变生态线
按照省水利厅江堤达标建设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要求,实施大路姚桥长江干流堤防提升工程,将原来搅拌声、吊机声不绝于耳,物料、沥青罐随处可见的长江江堤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美化绿化,打造成为江边一道令人向往的江滩漫道风光带。
按照百年一遇的标准对江堤实施全面整治,对堤线进行优化,优化后主江堤长25.439公里、港堤1.01公里,改造穿堤涵闸和排涝泵站28座;实施长江护岸工程,完善管理设施,完成3.28公里抛石护岸工程项目;投资6000万元对长25公里多的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大力实施沿江绿化、节点小品、道路美化亮化等工程,滨江景观带已初具雏形。
从沙尘漫天、临江不见江到“长江万里清”,镇江新区通过统筹推进产业升级、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努力,让长江沿线“水美岸美产业美”成为共识。当前,镇江新区适时出台了《水利空间规划》,在长江岸线的规划使用上做好顶层设计,在严把涉水工程项目,积极做好河湖水质达标提升、水域岸线有效管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对岸线进行复绿,努力把长江镇江新区段打造成“最美岸线”。(新华日报 作者 高涛 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