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创新驱动——探索改革科技体制推动创新发展的南京路径

南京日报2020-11-12 09:05:35

  原标题:创新驱动——探索改革科技体制推动创新发展的南京路径

创新驱动——探索改革科技体制推动创新发展的南京路径

中国(南京)软件谷目前拥有涉软企业2967家,近30万“码农”在此编写着创新经济“源代码”。南报融媒体 记者 冯芃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作为我国的科教重镇和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两个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开拓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新实践。 

  2020年一季度,南京成为全国“万亿俱乐部”中唯一正增长城市;上半年,南京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首次跻身全国十强;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3%,继续稳步走在国内同类城市前列。——成绩的背后,是南京通过创新铸造的强劲动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0年创新指数显示,南京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在科技部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南京在72个城市中位列第四。——数据的背后,是创新正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气质、最显著的标识。 

  建设新研机构,探索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的南京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如何打通这些“体制机制关卡”?如何让创新和转化环节更加紧密地衔接?南京创造性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有效地打通了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南京的新研机构最大的特点,是鼓励科技人员持大股、实行市场化运作和职业经理人管理。以股权激励为突破口,理顺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享比例,打破一个个制度障碍、思想障碍,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等一批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泽山、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都在南京参与新研机构建设,形成了显著的全球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410家,8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和115名中外院士等科学家广泛参与。科技人才团队平均持有新型研发机构运营公司股份的比例达56%。

  在人才团队持大股的同时,南京坚持走市场驱动型创新之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让科研人员与其他参与方形成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再辅之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保障,便打造了一个衔接紧密、协同高效的创新共同体。 

  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不仅使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通过市场的需求和反馈提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命题,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7248家,申请专利近7900件,引进社会资本超20亿元,搭建各类公共平台近300个。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像改革开放之初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一样,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极大提升。新研机构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的积极性问题。 

  种好“三棵树”,打造创新主体梯次并进的南京舰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建设创新名城,必须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科创企业队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战略支撑。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过程中,南京始终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梳理出八条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链,实行以“链长制”为牵引的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同时注重培育新产业、发力新经济,持续做好移大树、育树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厚植一片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科创森林”。 

  “移大树”,就是面向全球招引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育树苗”,就是孵化培育潜力大、前景好的科创企业,使其尽快长成参天大树;“老树发新芽”,就是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巨头台积电落户南京,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撑起了南京集成电路产业的一片高地。中汽创智、中兴通讯滨江智能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最终花落南京,华为、小米、阿里等行业巨头在南京成立总部,西门子、LG、福特、格力等世界500强在南京增资扩产。近两年,南京百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落地39个,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强劲动力。 

  既要让大企业接踵而至,更要让小企业雨后春笋。而后者往往代表未来。南京先声药业建立了开放式双创平台“百家汇”,仅一家公司就孵化汇聚科创企业36家;400多家新研机构中,每天都有科技型小企业涌现。三年来,南京的高企数量有望增长3倍,今年预计突破7000家。南京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力争高企数量达到2万家以上,推动发展动能实现根本转换。 

  南京是央企、国企集聚之地。近年来,乘着信息化的东风,许多传统企业开启蝶变之路、实现华丽转身。有150余年传承的南京晨光集团近年来加快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在民品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中车浦镇、南瑞集团等传统名企不断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保护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生产力,培育市场主体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小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上市企业……强大的“企业雁阵”,正成为南京经济行稳致远的主力部队。 

  抓牢原始创新,作出科技自立自强的南京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作为科教资源富集的城市,如何在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前担当作为,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是南京重点打造的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科研平台,主要面向网络操作系统、毫米波芯片和内生安全等一批“命门”技术实施科研任务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启动建设两年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领衔研发的大网级操作系统CNOS在这里正式发布,对国家网络安全和产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创立的拟态防御技术在这里向全球黑客发出邀请,全新的网络防御系统在290万次的高强度自由攻击下,依然固若金汤; 

  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团队在这里研发完全自主可控、成本超低的大规模毫米波相控阵芯片,突破了毫米波通信技术商用的主要障碍,并率先启动6G移动通信先期研究。 

  2019年1月揭牌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则重点围绕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用科技力量支撑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用好科教资源,抓牢原始创新,以“一室一中心”为核心,建设麒麟科技城和紫金山科技城两大基础研究高地,加快组建综合交通等领域重大研发平台,打造全链条的原始创新平台体系,加强技术攻关和源头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强化顶层设计,彰显组织推动创新的南京力度

  建设创新名城,是南京顺应大势、立足实际作出的战略选择。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南京有53所高校、大量的高水平科研院所,有80多万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和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大军。如何将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勃兴和城市增长的动力,是南京必须长期探索的重大课题。 

  2018年1月3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年第一会——创新名城建设动员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并进行全面动员:“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 

  做好一切工作,必须首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市委专门成立“创新委员会”,实行实体化运作,专班推进、定期调度、专项督查、专门考核,突出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责,改变了以往仅由科技部门抓创新的局面,切实解决创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问题。 

  抓创新成为南京各级各部门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市委把全面创新牢牢抓在手上,研究重大问题,推动重点工作;各板块各部门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推动智慧和力量向创新汇聚、资源和要素向创新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汇入创新大潮,矢志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聚焦创新的新年第一会,已经持续开了三年。以创新为主题的市委“一号文”,已经连续出了三份。三年来,南京创新工作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创新正成为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建设都市园区和活力硅巷,塑造创新生态的南京品牌 

  创新动能的生长,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离不开肥沃的土壤。 

  南京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政策供给,培育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生态和创新沃土。 

  建设创新载体,将全市83个科技园区整合成为15个都市型“无边界”高新园区,建立高新区管委会总部和“1+N”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去行政化”改革;充分利用主城区的老校区、老厂区和传统街区等,建成9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打造高校创新港、紫东科创大走廊,形成创新创业的活力中心。 

  优化人才政策,实施一系列引才聚才计划,出台人才特区、个税奖励、购房安居、非共识性人才“举荐制”等举措,今年还应对疫情影响推出2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岗和10万研究生见习岗。 

  强化要素支持,出台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的“股权十条”,建设全周期创新投融资服务链条;市政府成立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大规模为新研机构提供应用场景,解决首购首用等难题。 

  优化政务服务,出台两个“100条”,形成不见面审批、“宁满意”“企业家服务日”等品牌,建立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创新创造保驾护航。 

  打造品牌活动,连续举办南京创新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软博会等重大活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 

  突出开放合作,对内实施“百校对接”、面向国内各大高校派遣科技专员,对外开展“生根出访”、与23个国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布局建立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十四五”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南京的创新已经到了成效初显、再加把劲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阶段。新发展阶段,南京将更加自觉贯彻新思想、践行新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定不移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南报融媒体 记者 毛庆)

阅读
 
责编:路晶森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