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深融长三角 接轨大上海

新华日报2020-10-12 09:20:20

  原标题:苏北唯一列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盐城:深融长三角 接轨大上海

深融长三角 接轨大上海

深融长三角 接轨大上海

世界自然遗产黄海湿地。 盐阜大众报供图

  双节长假,盐城19家重点景区接待游客42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1%,大丰荷兰花海、黄海森林公园、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滩涂湿地等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上海和苏南的游客。

  红火的旅游业是盐城深度融入长三角、共享长三角一体化成果的一个缩影。作为我省苏北唯一列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盐城,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从战略规划、交通衔接到产业配套的方方面面,深融长三角、接轨大上海。

  抓住“上海核心”,承接上海辐射

  “深度融入长三角,盐城要聚焦‘接轨上海’这个核心,努力实现‘上海总部、盐城生产’‘上海需要、盐城配套’‘上海成果、盐城转化’‘上海市场、盐城供给’。”9月11日,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领衔督办该市政协重点提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时强调,“接轨上海、深耕长三角”是事关盐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争取更多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列入上海“十四五”规划“盘子”。

  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辐射轴上,一直是以西北向的沪宁、西南向的沪杭为重点,近年来随着跨江通道建成,向北的沪盐和向南的沪甬逐渐形成新的优势。盐城是上海北向发展轴上的重要城市,向北连接连云港、青岛,向南经南通接上海,承接上海的辐射条件日益改善。

  而在情感上,盐城与上海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曾经,十万上海知青在盐城挥洒青春和汗水,盐城已成为他们心中无法割舍的第二故乡。今天更多沪盐互动精彩演绎。在盐城,上海有一块307平方公里的“飞地”——与我省合作共建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集聚了临港集团、光明集团等龙头企业,沪苏浙合作的正泰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这里成为承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最近,上海提出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与上海同向同轴、借力升级,盐城聚焦接轨上海这个核心坚定不移。戴源说,对盐城而言,对外开放集聚资源,一个方向是韩国,一个方向是上海,这是“十四五”的重点。

  盐城与韩国经贸人文交流广泛,建有中韩FTA合作框架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平台——中韩(盐城)产业园。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盐城做好中日韩东亚的小循环,责无旁贷,且机遇无限。

  而对于上海,盐城还要有更高远的眼光,抓住“上海核心”的同时,放眼整个长三角。今年上半年,盐城新开工亿元项目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就有106个。今年底,盐通高铁将贯通。这条高铁连接起青岛和上海,在黄海形成南北向城市发展带,盐城是重要节点。过去沿黄海城市北起青岛、烟台,南到宁波,都各自以向西沟通为主要方向。现在,这条城市带集港口、航空、公路、铁路等于一体,现代化交通体系已经形成,盐城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生态好空间大,盐城优势资源

  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地区,世界自然遗产黄海湿地20多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融合共存。这里有我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绿肺、最好的空气。

  “生态好是大自然对盐城最深情的馈赠,也是盐城最大的优势之一。”盐城市市长曹路宝说,在全面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盐城将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好、空间大、农业强等独特的优势,转变为差别化竞争力。

  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不仅吸引了大批长三角的游客,还是盐城绿色发展的宝贵财富。盐城构建跨区域生态治理体系,提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和沿黄海城市生态链建设的构想,加快中韩自由贸易区和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构建起从江苏到黄海沿海各省,再到韩国、日本的跨区域生态协同保护格局和区域绿色经济布局。同时主动对接上海的康养产业品牌资源,发挥湿地自然遗产、黄海森林公园等综合效应,在盐城东台共建长三角地区高端康养基地。

  空间大,使盐城具备承载重大项目的良好条件。盐城全市陆地面积1.6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三个上海,是苏锡常土地面积的总和。在沿海地区拥有51万亩盐田,均为成片建设用地,有长三角地区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依托深水良港、河海联动和成片建设用地,盐城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滨海港工业园区,该园区跨滨海、响水两个县,规划面积616平方公里,是一个跨区域联动发展的城市新功能区,有望成为盐城的“浦东新区”“江北新区”。

  盐城还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对全国的贡献可以概括为“11223”,就是以占全国0.64%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的猪肉、1%的粮食、2%的水产品、2%的蔬菜和3%的蛋类。盐城还是全省唯一百亿斤产粮大市,常年种植粮食面积1470万亩左右,去年粮食产量712.3万吨,可以满足全省一半人口的粮食需求。今年,盐城夏粮总产256万吨,生猪存出栏数均居全省第一,不仅把自己的饭碗端稳端好,也为长三角消费大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

  这些年,盐城通过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的“一区三基地”建设,打造长三角北翼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尤其是盐城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被端上了沪上人家的餐桌。上海农产品消费“胃口”巨大,如今上海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约10%来自盐城,盐城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37个,占上海建成总数的近一半,年销售额突破330亿元,成为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和“奶瓶子”。

  集聚重大项目,产业联动发展

  在“飞地”纽带的连接下,盐城与上海从农产品保障不断向产业联动纵深拓展。置身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群的新坐标,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盐城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脉动,无不紧贴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宝武盐城绿色精品钢基地项目,是环保、智慧、效率全方位领先的世界级“未来工厂”,是盐城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快推进“两海两绿”取得的重大成果。今年1月,戴源率队赴上海拜访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就双方共同在滨海港工业园区布局建设的2000万吨级规模的绿色精品钢项目,进一步推进在港产、港口、港城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项目一期产能规模800万-1000万吨,投资500亿元。3年左右完成项目建设,将建成集码头、炼焦、煤气利用综合发电机组、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全流程钢铁联合企业。

  产业强市,列盐城“三市战略”之首。9月7日,2020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在盐城开幕,搭建起海内外能源领军企业、行业领袖和高端智库合作交流平台。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盐城集聚国家电投、华能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近1/2、全球1/10,全市每使用100度电就有60度来自新能源发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可持续的绿色清洁能源。

  盐城还积极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源,拓展“研发飞地”平台功能,在上海成立国际科创中心,推动盐城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上海、研发成果用在盐城,共享长三角创新资源,推出人才政策“新十条”,集聚更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并从降成本、强服务、树诚信、治顽症四个维度发力,落实24项政策举措,吸引投资、集聚要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强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盐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将聚焦‘一体化’的核心内涵,紧扣‘高质量’的目标取向,主动作为、大胆突破,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以‘十三五’的助跑蓄力,推动‘十四五’期间起跳跨越。”曹路宝说。(新华日报 记者 卞小燕)

阅读
 
责编:路晶森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