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新华日报2020-07-09 09:38:46

  原标题: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聚焦疫情下的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

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抗疫话剧《飞向春天的鸽子》首演。林琨 摄

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公交车上速写小康南京。

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熙南里,寻常巷陌遇见艺术。 方飞 摄

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遇见夜金陵,点亮夜生活。

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红楼梦》,文学之都的文艺表达。

六朝古都的当代文艺表达

全国首个“5G+VR”沉浸式开幕式。

  “你好,《鸽子》!”“疫情不退,我们不退”“中国加油”……7月7日晚,南京市话剧团原创抗“疫”大剧《飞向春天的鸽子》在江苏大剧院首演,“一只鸽子”见证了南京、武汉两地许多感人的小人物小故事,见证了人性的平凡与伟大,也见证了这个国家在灾难面前不屈的精神。为这部抗“疫”大戏和2020年南京文化艺术节重点剧目,钟南山特意发来寄语:“疫情无情,人间有情”。剧院门口的心声墙上,南京观众纷纷送上祝福。

  艺术节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张生动鲜活的文化名片。然而疫情之下,怎样兼顾防“疫”和满足公众多元化文化需求?如何用文艺点亮城市精神之光?这个夏天,理念的前瞻和概念的创新,让正在举行的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像“毛细血管”一样将艺术养分输送到“美丽古都、创新名城”的城市各个角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和生活。

  移动的文艺图景,融入城市脉动

  家住玄武区的黄女士在“饿了么”APP上点了一份外卖,在快递小哥送来的餐盒中,她惊喜地发现了几张特别文艺的餐巾纸,一张“文艺赋能城市、文艺融入生活”的南京地形图上,同时附有24个展览内容,扫扫二维码就能直接链接到官网,不出家门,就能将正在举行的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精彩内容尽收眼底。

  10万张印有南京文化艺术节LOGO的艺术餐巾纸,正在通过小厨娘、大蓉和等餐饮店,以及外卖方式源源不断地抵达南京市民手中,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最生动的注脚。

  互联网时代,文艺怎么玩?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可移动的南京文化艺术节被赋予了全新的吸引力。6月19日,南京文化艺术节在位于秦淮河畔的东水关公园开幕。有别于传统的开幕式,这场开幕式打造了全国首个“5G+VR”沉浸式舞台。没有主持人,没有独立舞台,所有演出融入到城市场景中。VR不同于传统图片、视频的体验感觉,强调的是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整个艺术节期间,南京移动的营业厅都将成为分会场,除了开幕式,营业厅内的“5G+VR文艺节目体验区”,给市民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同时,移动整合全市各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的现有资源,利用4K高清技术,增加线上数字化观展平台,给市民带来“超高清”看展的全新体验。

  丰富城市生活、提高民众素养、促进艺术创作、助力人才培养……艺术节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次文化能量的集中爆发,而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期举办的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则以一个城市的探索向外界提供一条“南京路径”,除了政府的介入,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节应该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更深层次地介入到民众生活和城市发展当中,无论内容、模式还是承办主体都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

  “今天早上我是和妈妈一起乘坐地铁3号线来到南京南站的,所以我画了这幅《绿色出行》。”7岁的刘悠然说。6月20日,五六十名热爱美术的小朋友和艺术家们一起,在4辆公交车上一起完成了速写“小康南京”的美术作品。盛开的繁花、仰望天空的孩子、巍峨的南京长江大桥……在南京大街小巷穿行的手绘公交车,像一辆辆流动的艺术作品,将艺术创作融入城市脉动,将艺术节真正变成人民的节日。

  “整个南京城好像变成了一个公共艺术展馆,走上街头,随时与名角儿相遇;逛逛小巷,也许就邂逅了一次历史文化洗礼。”在南京读大学的大三学生顾星用时髦的“奥利给”给南京点赞。

  对这届艺术节的主办方来说,一个城市的艺术节不再是简单的几场活动、一批文艺创作演出的集纳呈现,而是嫁接互联网与新技术,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在更多的空间呈现,让人与人,人与时间、空间、自然、城市更多地对话,共同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

  “夜金陵+微展览”,寻常巷陌遇见艺术

  在南京文化艺术节开幕前一个月,主办方精心策划的“遇见夜金陵”活动就开始预热。每个周末,行走在全市的时尚广场、繁华商圈、城市地标,市民就会偶遇越剧、京剧、杂技、魔术等不同的表演形式。你可以和艺术擦肩而过,也可以选择驻足互动,没有剧场与生活的界限,市民的夜生活就这样被点亮。

  “以往文艺演出要么是在专业舞台,要么是进社区,而这是演艺集团第一次打破镜框式舞台演出,打破剧场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让各式演出在人间烟火气的地方流动,融入城市的生活和运转中。”南京市演艺集团总经理李晓龙说,期望精彩纷呈的“遇见夜金陵”能为城市带来经济、社会、人文等多重价值,从而为市民、游客提供焕然一新的体验,延长停留时间,促进更多消费。

  不是只在剧场演出的才叫艺术节。随着文化消费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艺术节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改变,一场正在南京东、南、西、北开展的集纳式展览,创新的策展形式背后,是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深度挖掘,同时体现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崭新理念。

  伴随着南京城的成长与发展,由南京艺术工作者创设的各类小艺术馆、个人艺术工作室、微展馆星罗棋布。作为艺术节的重要内容,著名设计师陈卫新将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而美展览,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策划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见微知著——南京新文艺24+城市微展”,它们分别是以颐和路公馆区为代表的城北线,以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熙南里为代表的城南线,体现南京新步伐、新风貌、新文艺的奥体新区,以及建设中的经济文化发展新区江宁区等4条展线。

  “南京城就是一张鞋拔子脸,当时城墙外都是农田;南京曾经有2000多个湖泊池塘;从下关到雨花台,横穿主城有条铁路……”在荷兰大使馆旧址举办的“城市百年地图展”中,展出的十多幅老地图均为陈卫新的个人收藏,他说,地图是浓缩的城市发展史,城市变迁的细节会在不同时期的地图当中得到呈现。

  在位于城南大板巷的宽度美术馆,书法展是按照昆曲的唱词展出的。金陵甘氏家族痴迷京昆,而著名的甘家大院就在美术馆旁边,地域的关联,让展览别有新意。

  柴门茶馆、凤凰云书坊24小时书店、见微馆、三余书店、锦上艺术馆、艺林同心艺术馆……在陈卫新看来,首批入选24家展馆的这些微展,正如南京的24小时,分布在南京的各个角落,让人们随时随地能遇见艺术,享受艺术。

  从白天到夜晚,从宏大到微观,南京文化艺术节正放下身段,破除艺术和生活的门槛,不断开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将艺术养分输送到各个角落,满足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将散落的城市微展组群,好处很多。它可以缓解这些小型艺术空间的生存压力,可以满足人们在大的美术馆没法实现的需求,比如参观时间上,有的展厅能延续到晚上9点才关门。家门口的艺术馆互动起来也更便利,买完菜回家把篮子放下就能去看展,接孩子放学路上顺便就去接触了艺术。

  正如陈卫新的朋友圈留言:“一座文化城市的文艺表达并不一定在于宏大的建筑、巨幅的海报,也可以就在你身边的寻常街巷里。”

  文学之都,打造文艺新生态

  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开幕4天后,2020南京创新周拉开帷幕。当创新日益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艺术节也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命题。

  南京市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在江宁佘村、南京眼步行桥跳起了《祈盼》,展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南京民族乐团演奏家于东波在大报恩寺吹奏起有着9000年历史的贾湖骨龠;“白玉兰”奖得主、越剧团青年小生李晓旭在乌衣巷口唱起了《乌衣巷》;横溪街道石塘竹海、七仙大福村、山景社区,都成了杂技集锦《丰收》的拍摄地……在传统的三面舞台中,面向观众的一面虚拟的墙壁被称为“第四面墙”,它是观众和演员、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当旅游景点、城市客厅、美丽乡村和人文地标都变成了演出场域,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打破了“第四面墙”,迎来了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如何将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转化为当代表达,通过文艺的形式走进现代人的心灵?

  艺术节期间,除了根据《红楼梦》《桃花扇》《乌衣巷》等经典名著改编的优秀剧目进行了线上线下展演外,还举办文学之都和戏剧创作等多场高峰论坛,为打造健康的南京文艺生态出谋划策。据悉,即将举办的小剧场专题论坛,邀请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业内人士以及南京的剧团青年创作者、南京小剧场负责人等,针对小剧场在国际和国内的现状、未来前景、发展规划以及跨行业的融合与探索展开专题讨论,并将讨论成果首发《南京小剧场建设咨询白皮书》。

  “我们要做戏剧的单一行业,就要把整个产业链打通,从上游到下游,从制作生产到巡演经纪、社群维护,再到青年戏剧人的培养,这个生态系统需要自己能形成一个相对的闭环。”在蓝色天际创始人吴玮玮看来,南京有小剧场的优良传统,今天小剧场的发展和繁荣,并不是一场一店的问题,需要系统建设,它是推动整个城市文艺生态更好发展的最佳推手。

  “如果万花筒里只有两三片花,那我们变出来的图案非常有限;纸片越多,变化的可能性越多。”作家周晓枫如此定义文艺和城市的关系。正因为城市有足够辽阔的时空、足够深厚的土壤、足够丰富的营养,才能支撑更好的文艺创作。

  将城市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连接当下,以极富想象与创新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时代的切面,让文艺滋养城市,引领风尚,让艺术节真正成为新时代人民的节日。(新华日报 记者 陈洁)

阅读
 
责编:路晶森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