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江浦区构建非遗“四化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蛋雕《运河清江浦》《白鸟晨歌》,糖画《萧何月下追韩信》《总理耕书》,剪纸《喜鹊登枝》《花开富贵》,木雕《南船北马》,串珠《浦楼神韵》……一枚蛋壳、几张纸片、几颗珠子,经过大师的妙手,立马变成富有淮安清江浦特色的非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有力增强了产品的生命力。
2019年以来,该区依托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构建非遗文化高标模式,积极有效地开展传习活动,激发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造活力,展现清江浦区历史文化亮点,促进文化产业长足发展。
市场化运作。通过各种媒体和途径,建立和掌握传递信息的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广大消费者偏好,加大社会资本投入。扩大资金融入渠道,鼓励个人、企业、银行贷款以及争取外部力量支持,定量、定向、按期、按质生产,从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规范化管理。结合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建立非遗工坊和文创驿站,提供展示平台,凝聚非遗力量,扩大非遗影响力。创建非遗数字馆,制作动态展现短视频,用科技手段对非遗作品进行展示与管理。
产业化培育。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设计具有清江浦区特色的非遗图标,开展展销、研讨等活动。组织非遗人开展非遗项目竞赛,让非遗人创新非遗作品,渗透现代元素,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使之变成上市产品,与文创公司联手合作,推出一批品牌化的非遗产品,投放市场,增加经济收入,激发非遗创新动力,不断形成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趋势。
品牌化打造。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行非遗展示活动,文庙非遗百花齐放、中秋非遗花好月圆、国庆非遗梦圆中华……制作有关非遗保护展示图片、手册、标牌等宣传材料,进镇、街道、学校、部队等进行传承宣传活动,并通过互联网、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不断扩大影响,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的生命力,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双赢。 (新华日报 作者 可 君 刘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