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边界河变城中河,沉睡空地成发展宝地 滁河整治助推六合加速崛起
挖掘机不停作业,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作人员紧锣密鼓施工……近日,南京六合新城配套工程——滁河左岸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滁河两岸,定位为江北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六合新城,建设步伐正全面提速。
数千年来,人们逐水而居,城市的兴起与繁华都和河流密不可分,这也是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人口汇集的必然。滁河的发展变迁,正是六合城市建设的缩影。自2005年以来,六合区推动滁河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水清、岸绿、城美,拓展了生态宜居空间,迎来了从传统老城到现代新城的“华丽转身”。
边界河变城中河,拉开城市建设框架
老六合人认识的六合城,不是如今模样,而是10多年前的那个小县城。“滁河环境综合整治前,这里都是破旧房屋。”62岁的陈玉华指着坐落在滁河北岸的河滨花园小区说,过去,滁河是六合人心目中的“边界河”,河北是城市,河南是农村。
“蜗居”在滁河以北、八百河以东这片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六合城市建设始终放不开手脚。“六合要发展,必须‘东进南移’,跨越滁河,把边界河变为城中河,做大主城板块,成为当时的共识。”南京市规划局六合分局副局长徐阳说。
滁河两岸曾分布着造船厂、深井泵厂等工业企业,再加上沿岸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水质日趋恶化,发黑发臭。无论是从优化生态环境、增进百姓福祉着想,还是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出发,滁河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
2005年,总投资20多亿元的滁河环境整治工程上马。西起葫芦套、东至果老滩,全长9.6公里的滁河城区段陆续破土动工,两岸滨水区域及护城河、招兵河、八百河也一并纳入整治范围。
10余年接续奋斗,“黑臭河”消失了,沿河的一批市政道路陆续建成,六合大桥、复兴桥、古棠桥等6座大桥横跨滁河,拉开了城市建设框架。
打造城市公共客厅,滁河风光带游人如织
阳春三月,滁河两岸,莺飞草长。家住滁河附近复兴南苑小区的刘雯,经常到岸边休闲散步,欣赏家门口的风光。她说,滁河两岸移步异景,秀丽宜人,还分布着茉莉花音乐广场、儿童绿篱迷宫、老年活动园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乐园。
滁河两岸,不仅是周边居民的后花园,也是六合市民热门打卡地。马鞍街道城西社区的王婷婷,虽然家距滁河近3公里,依然是这里的常客,时常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前来玩耍。
“早在10多年前,滁河岸边还是另一番景象:年久失修的河堤杂草丛生,沿河道路不畅垃圾成堆……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了滁河‘灰头土脸’的形象。”滁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叶强告诉南京日报记者,滁河风光带的打造以为居民提供城市公共客厅为出发点,沿岸栽植了香樟、女贞、红枫、杨柳等景观绿化树木和各种花卉;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市民休憩、玩耍的需要,修建了喷泉、廊亭、公园。
经过多年打造,一条具有六合特色、景色旖旎的滁河风光带渐渐展现在市民面前。春有百花秋赏月,夏有河柳冬踏雪,四季皆有风景,吸引市民纷至沓来。尤其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滁河两岸流光溢彩,夜色迷人,前来散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已然成为城市公共客厅。
风景好了,人气高了,沿滁一带彰显城市活力、释放无限商机,成为资本竞逐的热土。近年来,荣盛、龙湖等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前往落子布局,御珑湾、丽岛新苑、龙湖棠城、荣城北苑等近30个居民小区相继拔地而起,金宁广场、紫晶城、欢乐港、龙湖天街4个商业综合体陆续建成开业,成为六合宜居新高地、购物好去处。
宜居宜业,江北新区城市副中心加速崛起
滁河奔流,经冶浦社区突然由西折南,一路蜿蜒,形成弯线,当地人呼之为“滁河湾”。这片在滁河“臂弯”中沉睡多年的空地,因滁河环境综合整治被唤醒。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六合新城还只是一个概念。”望着六合新城规划图,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感慨万千。随着滁河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南移空间打开,脉络疏通、筋骨伸展后的六合,2009年顺势启动新城建设。10年来,大家一锤接着一锤“敲”,六合新城迅速从规划图纸里“跳”到地面上。
当下,驱车行驶在六合新城一期,龙池路、古棠大道四通八达,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六合区中医院、北京东路小学棠城分校、文化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这座现代化新城以滨水风貌为特色,呈现出“一心四区”(滁河湾城市中心区、城市公共服务区、桥西片区、雨花片区、莉湖片区)空间布局、“三纵两横”(雄州东路、龙池路、新棠路、古棠大道、江北大道)主干路网和“一心一带两轴多节点”(文石公园、滁河湾湿地公园、江北大道景观轴、古棠大道景观轴、社区公园及街头绿地)的绿地景观系统。“住在新城,尽享高品质生活。”选择把家安在莉湖春晓的黄女士自豪地说。
新城跨滁河发展,一期在河西,二期在河东。目前,在新城二期土地上,水利、道路、管廊、景观、电力等基础设施工程已开工建设。不久的未来,一座集高端商贸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都市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将矗立在滁河东岸,江北新区城市副中心、六合“新街口”正加速崛起。(南京日报 记者 朱晓露 孙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