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规划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变迁

新华日报2018-12-20 14:00:10

  原标题:农田圩区崛起现代化新城,居住出行生活品质提升 ——规划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变迁

  12月19日,南京市规划局组织“开放日”活动。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南京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品质不断提升、活力更为彰显的发展“画卷”。

  跳出明城墙,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近6倍

  “改革开放初期,南京城市发展空间主要集中在明城墙之内,重在主城内‘填充补齐’”。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官卫华介绍,进入新世纪,在“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下,南京城市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并向都市区格局扩展。

  像南京河西地区,过去是农田和圩区,“加快河西副中心的建设步伐”首次在1991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在2001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河西地区为重点建设地区,正式拉开了河西地区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如今,集商务、文体、居住、旅游为一体的河西现代化新城区已跃然眼前。

  像仙林大学城,曾经是一片农牧场地。1997年,以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为标志,仙林大学城的开发建设才正式启动。现在,仙林地区已初步建设成为功能结构日趋完善的生态科技城。南京也已由开放初期的单中心(新街口)逐步发展成为“新街口-河西-城南”三个市级中心、“江北-仙林-东山”三个市级副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辐射范围覆盖全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

  来自南京市规划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7年,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16平方公里拓展到近800平方公里,扩大近6倍,年均增长17平方公里左右。伴随城市的拓展与品质提升,南京常住人口也从开放之初的338万人增长到833.5万人,城镇化率从48.6%增长到82.29%,初步形成“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空间格局,迈向“山水城林有机融合的大南京”。

   从“我想有间房”到“我想住好房”

  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前,南京市有10余万缺房户。当时建设了一批“临时住房”,也有一些企事业单位为职工建“筒子楼”,但居住拥挤、环境不佳、缺乏配套。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制定“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以旧城改造为主”的城市建设方针,先后改造建成瑞金新村、南湖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使“住房难”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南湖新村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配套齐全的居住区,可居住9322户、3.3万余人。”官卫华说。

  为提高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上世纪90年代,南京开始对多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采用方案征集方式。1997年经过统一规划、整合完善,南京市月牙湖花园建成环境优美的高档住宅区,后来被评为“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

  家门口就可以逛公园,有完善的市政配套、成熟的物业服务……人们有房住,还想住“好房”,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也更加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集中建设了岱山、上坊、花岗、丁家庄四大保障房片区,成为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生实事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超过58万户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

  新华日报记者了解到,1978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5.03平方米,如今已达36.7平方米,40年增长了6.3倍;2010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33.02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将达35平方米,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总体目标。

  “老百姓住房愿望不断提升,规划也要适应老百姓需求,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化与细化。”官卫华说,相比老旧小区,现在的小区规划建设更注重营造方便居民社会交往的空间,为居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上天入地”四通八达,出行更便捷

  南京城市干道网,从初期的“经三纬八”已发展到现在的“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高快速路和“经六纬十”主干路。

  南京市重视过江通道的规划建设,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22处24条过江通道方案,目前已建成9处11条过江通道,其中公路6条、铁路2条、轨道3条。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南京先后完成了6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不断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地铁在之前开通的1号线和2号线基础上,又陆续开通了3号线、4号线等8条线路,运营里程总长378公里,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位居全国第四位……

  南京市民刘振洋至今记得,2005年在南京读研时与同学去六合区的村庄调研,从学校出发要换乘好几次、路上耗了近3小时;如今,交通便捷,开车不到1小时就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南京仅有沪宁、津浦、宁芜3条铁路,现在已形成“一环十五线”国家级特大型环行铁路枢纽。南京南站中心区过去是城郊结合部,房屋低矮逼仄,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今正重点打造“枢纽型商业商务核心区”。官卫华说,2003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便预留了南京南站建设空间和用地。

  改革开放初期,南京仅有一座军民合用的大校场机场,难以满足居民的航空出行需求。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规划建设禄口国际机场,后来又规划建设六合马鞍机场和禄口机场新航站楼,形成“一主一辅”总体格局。数据显示,机场旅客吞吐量已由2000年的244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2236万人,增长了8.2倍。(新华日报 作者 记者 白雪)

阅读
 
编辑:罗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