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2017年刷屏的公祭日漫画有了温暖的结局

扬子晚报2018-12-14 13:50:31

  原标题:去年刷屏的公祭日漫画上新了 为去年那个小女孩,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res07_attpic_brief

2017年刷屏的公祭日漫画。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res11_attpic_brief

2017年的漫画上新了,小女孩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2017年公祭日,两幅催泪漫画出现在很多人的微博、朋友圈里,漫画这边1937年的小女孩衣衫褴褛,与另一边2017年的小女孩隔着时空相望,戳中无数人的心。2018年,朱彦的漫画团队再次推出全新作品,维系这一自发的纪念方式。12月13日,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2018年小伙伴们为2017年的漫画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今年外国友人庇护着的小女孩正是当年那个小女孩。这就是那个跨时空的女孩。”

  这群做科普的小伙伴,想为南京做点什么

  在北京中关村创业街的一座孵化基地,漫画主创团队在不足10平米的工作室创作。三人中朱彦是漫画师,周绍纲和邓玲玲负责文案策划。平时小伙伴们主要做历史科普,包括24节气,传统节日等等。

  家在泰州的朱彦,在南京读了4年大学,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也是促使他开始创作公祭日漫画的原因。2016年,他们完成首次主题创作:一名1937年的女孩和一名2017年的女孩隔空相对,彼此伸出手想要抓住对方。两人中间写有一行字,“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2017年公祭日,网友自发将图片中的2016改成2017,戳中无数人泪点,而这时,朱彦团队还在酝酿新的作品。经过多次头脑风暴,最后团队决定,既然去年用了小女孩,今年就用手握钢枪的战士,以此缅怀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军人,悼念几十万无辜的亡魂。主要是朱彦提出另外一句打动他的话,“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像一个军人说出的话。“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我就提出来把身份换成军人吧 ”。

  2018年上新,黑暗也没法阻挡人性的光辉

  12月13日天上午9点,朱彦团队创作的公祭日新作品再次发布。图片中,面对三把日式钢枪,一名外籍友人庇护着一名衣衫褴褛的中国女孩,中间配上两行文字:“纵使黑暗无边,你让世界重回人间。”

  “今年外国友人庇护着的小女孩正是当年那个小女孩。这就是那个跨时空的女孩,一个温暖的结局”,朱彦告诉记者,“因为之前看过拉贝和魏特琳的一些纪录片视频,里面有个场景特别触动我们,一个大屠杀幸存者讲述他被日本兵抓住,如何被三个美国人救下来的故事。所以今年我们关注了大屠杀事件中帮助受难同胞的外国人群体。”

  谈及创作过程,“我们先定好关注的群体,然后大家想象画面和文案。关于画面,我不太想让日军的形象出现,所以让日军最具有形象代表的刺刀出现在画面当中。三把刺刀代表着三个日本兵,三个人在追杀一个小女孩。另外一边,画了一个安全区的外国人形象,保护着这个小女孩。三把刺刀就停留在画面左侧,不再往前走一步。”朱彦说,这次用的背景,也是当时南京安全区总部的一张照片。“背景里还有人在回头看,好像在看着这一幕。而用文案,我们想向人表达一种战争中人性的一面,再黑暗也没有办法阻挡人性的光辉”。

  坚持画下去传递记忆,欢迎二次创作

  之前两幅作品一经上传,便全网刷屏,对于自己的创作被修改转发,不少热心网友发私信给他们,询问转发是否需要版权,而该团队表示,两幅图片版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感动了很多网友。“不管这个作者属于谁,只要能够被人看到,激起大家的共鸣,就已经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次有网友表示,已经连续三年被“铲史官”感动。“因为去年说过版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所以今年看到很多网友自发地进行二次创作,我们觉得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激发大家创作的热情,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祭日。”其实这次也有很多网友在后台私信跟朱彦团队确认,可不可以授权他们转发到朋友圈,朱彦表示很暖心,“虽然我们公开说过版权的事,但是很多网友还是会尊重我们的创作,跟我们打一声招呼。”

  朱彦告诉记者,以后还要坚持每年都在这一天推出新作品。“其实网友寄予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动力。我们倒不担心这种动力变成压力。我们团队创作质量比较稳定,都是专业策划制作出身。”他笑说,“我们没有什么流量包袱,单纯的就想发自内心地去悼念那段历史。其实作品发出去后,就跟我们无关了,不太在意传播量之类。就想象自己是网友,看到这个作品后是什么感觉。”

  未来可能会用更加多样的形式去传递这样的历史记忆。“记得鲁迅说过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所以我们想要把这个事一直做下去,把这样的历史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再由他们传给他们的下一代。也许未来我们会延续图片创作这样的形式,也许我们会制作短视频,甚至有可能在5G到来后,我们做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的一些作品。未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就交给未来去做吧。只要我们想一直做下去就好。”(扬子晚报 记者 张楠)

阅读
 
编辑:罗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