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宿迁市宿城区让传统文化有市场有舞台

新华日报2018-12-06 10:12:40

  原标题:宿城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传统文化有市场有舞台 换个戏路,巧烹乡土文化大餐

  中国曲艺家协会近日组织专家到宿迁市宿城区验收“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工作。专家组认为,宿城的曲艺历史悠久、曲艺种类丰富、传承工作扎实、群众基础深厚,具备“中国曲艺之乡”评审条件。

  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介绍,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厚植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者刚介绍,宿城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群众从“观众”变成“主角”,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激活文化振兴的一池春水。

  10月11日,屠园乡敬老院笑声阵阵。歌舞、相声、小品……精彩的演出让老人们笑个不停,而给他们送来欢乐的是本乡文艺骨干,他们经过近一个月精心准备,为老人们送上富有“泥土味”“菜根香”的“文艺大餐”。

  洋北镇也活跃着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每年春节期间,他们都参与全镇春节巡演。“为了编出群众爱看、有地方特色的节目,我们组织大伙参观洋北的工厂、公园、小区找感觉。我们自己写剧本,自己排演,边排边改。”演出队成员彭承洁说,他们编排的节目主要有花车、旱船、快板等传统民间艺术。

  在宿城,16个乡镇(街道)建起50多支文艺团队,拥有文艺骨干600多人。这些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宿城城乡,演员都是社区居民、农民、企事业单位员工等普通群众。

  宿城厚植沃土,壮大“草根”文艺队伍,繁荣“草根文艺”。近年来,宿城推动“非遗进校园”,让苏北大鼓、苏北琴书、快板、柳琴戏等非遗保护项目,在青少年一代心中扎根。区里建立宿城新区实小苏北琴书培训基地、罗圩中心小学苏北大鼓培训基地、王官集镇柳琴戏等保护传承基地。

  宿城文化部门对“草根”文艺骨干进行业务指导培训,让镇、村、社区文艺团队与专业文艺团体同台演出,学习提高。龙河镇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扶持文艺团队,并将3支文艺队伍整合为以表演董王高跷和柳琴戏为主的“双百艺术团”,表演质量大大提升。他们自编自演的柳琴戏《血奶》在纪念朱瑞将军殉国70周年公演中受到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场场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草根”文艺团队演出,不仅让台上文艺爱好者充满快乐,而且给台下观众送去笑声阵阵。“镇上几支文艺队,经常演好戏,大家一有空闲时间,就去看文艺队表演、排练,心情真舒畅!”埠子镇西门居委会村民刘闯说。

  宿城搭建载体平台,让群众唱好“主角”。投资约4亿元的宿城区文体中心占地约84亩,年底前将正式对外开放。届时,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展览厅、文化馆、观演厅、青少年活动中心,将为宿城群众送上“文化大礼包”。

  宿城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惠民服务网络。中心城区33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67%,计划到明年底163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10个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配备图书阅览室、文化展厅等功能室以及文化广场(公园)等室外文化活动场地。去年,全区社区图书室、村(居)农家书屋与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为村居(社区)图书室配送5万余册、价值100余万元图书。

  宿城自古崇文重教,素有“琴鼓之乡”的美名。100多年前,苏北大鼓、苏北琴书发源于此,赶集听书成为老百姓重要的生活内容,有“无书不成集”之说。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文化消费多元化,琴鼓书场遇冷。而近几年,宿城苏北大鼓、苏北琴书书场重新火起来。宿城区文广新局局长张莹介绍说,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购买苏北大鼓、苏北琴书艺人演出,为传统文化创造市场,让曲艺艺人重回舞台,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中焕发生机。

  每逢周末,宿城30多位苏北大鼓、苏北琴书艺人轮流到市区“周末书场”演出,正常都有近千名观众;他们还深入乡镇,参加“琴鼓村村行”演出。在村部、在集市上,甚至在大柳树下,他们搭个台就能演出。去年,这些琴鼓艺人到全区所有村居演出3200余场。

  演一场琴鼓,每位艺人正常收入100元。政府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险。有些琴鼓名角,忙的时候一天演出3场,一年收入最高有四五万元。演出多,挣钱不愁,艺人们自会把琴鼓演出当作职业。地方评选“乡贤人才”等荣誉,不忘琴鼓艺人。耕耘传统文化“名利双收”,琴鼓艺人演出有动力,而且招得到学徒,传统文化有了接班人。(新华日报 记者 徐明泽 凃秋晨)

阅读
 
编辑:罗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