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可借鉴样板 改革提速,推进“2330”审改新模式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最近又交出一份漂亮“成绩单”:今年前9个月,新开办企业2984户、新增注册资本152.3亿元;新引进亿元项目44个、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13个。
这是思想大解放、实施“2330”审改的成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发挥开发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近年来该区探索实施“2330”审改新模式,撬动了开发区各项改革全面提速,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
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原来“多头跑”,现在“一站式”
“以前办理土地预审、挂牌、施工许可等全部手续要跑多个部门窗口,约半年才能拿到许可证,现在只要30天,所有材料交一个窗口!”全球排名第一的专业电路板生产商鹏鼎控股淮安园区营建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最重要原因就是认可政府的办事效率。
“2330”,是指开办企业手续办结时限从5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不动产交易登记办结时限从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施工许可办结时限从5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这一审改新模式打破了部门间的职责界限,以集成化服务强化机制创新,推动了审批服务流程再造,“堵点”“痛点”全部得以疏通。
该区审批中心负责人告诉新华日报记者,审批中心将原来分散在26个窗口的审批事项整合到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建设事务3个审批窗口,实行一窗受理、部门协同、分类处置、统一发证的“集中审批”模式,推行一次性告知、容缺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审批制度,从“多头找部门”“多次办理”转变为“一个窗口”“一次办成”,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对于物理空间上无法集中进驻服务大厅的审批事项,出台《关于加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集中审批”运行规范》,实行模拟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实现推送审批事项的“化学集中”。
同时持续推进“不见面审批”。开通网上办事“旗舰店”,“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9.2%。建成运行签约项目会办审批专网,环保、规划、国土等在审批专网上联合会签,审批时间由过去15个工作日缩短为最多4个工作日。
最大幅度精简办理环节:原来“急煞人”,现在“立等取”
“以前拿营业执照要一周、不动产权证一个月、施工许可要半年,现在,开发区将‘20证合一’扩大到了‘30证合一’。”苏州道拉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负责人庞满雄感触很深,从他提供申请材料到拿到开发区发放的第一份“30证合一”营业执照,仅用了半小时。
这些变化,得益于该区大力推进的智能政务建设和环节精简、材料共享、区域评审、窗口网格、多证合一等五大流程优化。前道环节审批成果由后续环节共享、企业信息材料所有审批环节共享,企业办理施工许可所需提供的平均材料数从120件精简到38件。通过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容缺模拟等举措,开办企业、不动产权登记、施工许可相关办理环节分别压缩集成至4个、4个、14个,审批效率大幅提升。锦江麦德龙自运有限公司淮安深圳东路商城工会主席周海明来窗口咨询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法人变更事宜,原法人代表远在法国无法及时提供本人签字盖章,窗口启用容缺审批,辅助其完成各类材料准备和申报,并当场发证。
最大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原来“跑断腿”,现在“不跑腿”
新华日报记者走进该区审批大厅,没有想象中的熙熙攘攘,甚至有些“冷清”。“我们的办件量并不少,但因为企业注册事项我们实行‘专业团队代办’,还有很多事项可网上申报,群众还可以在社区利用自主终端机器办理,所以来大厅的群众比以前少了。”工商注册窗口负责人彭高龄说。
让工作人员从“坐”办公室搞审批变成“跑”到一线搞服务,让帮办人员“多跑腿”换来企业和群众“少跑腿、不跑腿”。该区组建代办中心,明确代办员、代办联络员,对投资项目相关手续实行全程化免费代办、个性化定制服务,让工作人员代替企业人员“跑腿”,解决了让企业两头跑、办事难。今年已为42个项目提供代办服务,涉及投资额92亿元。
区行政审批局局长胡鸿章说,着眼于建立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简约便捷公共服务模式,协调邮政EMS快递和税务系统进驻服务大厅,企业可选择自主就近取件或免费快递投送审批结果。在锦绣装饰城、大学城商业街等大型市场和新港、南马厂等较为偏远的乡办,设置“企业登记”便利窗口,将审批服务触角延伸到企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新华日报 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