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床位偏少、缺乏专业人员、医保有“红线” 推广安宁疗护,多道梗阻待打通
不怕死亡,但惧怕死亡前的痛苦折磨,这是很多生命走到末期的人无奈而又现实的想法。让最后的时光少一些疼痛,带着尊严谢幕,安宁疗护被委以重任。不过,在安宁疗护被越来越多病人接受的当下,相关配套有梗阻、从事安宁疗护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太少等矛盾也日益凸显。
10月31日就将迎来77岁生日的陈老先生,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从9月初被医生宣布没有救治希望后,老人和家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写有“拒绝紧急情况下的抢救性治疗”等条款的承诺书上签下了字。10月25日起,老人正式住进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病区新近布设的安宁疗护病房。
墙上欢快跳跃的小麋鹿贴画、或黄或粉的鲜花挂画、橙色的沙发、粉色碎花的床单被罩……和普通病房相比,安宁疗护病房里温馨而宁静得多。陈老先生的儿子告诉记者,2016年12月父亲被确诊为中期肺癌,2017年1月接受了手术,后又进行了化疗、放疗等,今年9月初,父亲到医院复查,肿瘤已全身转移,老人选择放弃治疗回了家。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可怕的癌痛让他吃不下、睡不好,度日如年。本月初,老人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接受干预治疗以减轻疼痛。“老人和家属均有一个强烈的意愿,即在最后的时刻,不要刻意加速或减速生命进程,而是在痛苦尽量小的过程中离开。”呼吸一科护士长周丽娟告诉记者,老人因此成为病区新设置的安宁疗护病房的第一位患者。
“我们无法计算死亡到底有多少种形式,但它一定不是只有‘痛苦’这一种结局。”市护理学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对预期寿命小于6个月的患者开展安宁疗护,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和照护,不仅可以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以提高从优生到优逝的国民健康质量,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国家卫健委2017年曾专门出台文件明确“安宁疗护中心”的设置标准,省卫计委也出台文件要求各设区市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护理院等为重点设置安宁疗护床位。“安宁疗护要顺畅推行,还有很多梗阻要打通。”市胸科医院大内科护士长唐瑶告诉南京日报记者,在现行医保制度下,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不能逾越“人均人头比”和“次均费用”两条医保高压线,即有封顶要求。“临终病患住院时长少则10多天,多则数月,但医院必须考虑到医保结算,一旦抵达‘红线’,部分病患不得不转院或者干脆选择自费住院。”唐瑶说。
安宁疗护床位偏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按照国家出台的标准,我们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但目前安宁疗护除了药费、床位费有明确收费标准外,其他如心理辅导等尚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社会资本对此积极性不高。”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李正斌告诉南京日报记者,南京市正通过医联体建设解决老百姓的需求,例如雨花台区赛虹桥、江宁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均辟出了安宁疗护病房。另外,也在鼓励厂矿企业医院、民营医院等开展这方面的业务。在李正斌看来,所有医疗机构都应有这样的设置,“专家们正在向国家相关部门呼吁在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时,将安宁疗护床位的设置比例作为一条硬杠杠。”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从事安宁疗护的专业人员太少也是一个瓶颈,“大多数专业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安宁疗护理论知识,尤其是人文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会影响安宁疗护的效果。”
(南京日报 记者 顾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