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好的艺术不怕没观众

新华日报2018-08-22 14:57:16

  原标题:弹词专场在宁开演,七旬金丽生:好的艺术不怕没观众

  8月21日,“金声玉振——金丽生苏州弹词传承专场演出”在南京上演。从去年开始,省文联组织开展了“名家名作工程”,2018年将继续举办一系列名家名作展示展演活动。金丽生苏州弹词专场作为2018年的首场演出,以“传承”为主题,奉献了一场优美的艺术盛宴,充分展现了苏州评弹的当代魅力与传承成果。

  现场,金丽生及其四位弟子施斌、郁群、沈彬、柳涛一起,联袂著名艺术家盛小云,为观众献上了《杨乃武》《珍珠塔》《林冲踏雪》《武松》等苏州弹词名段,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金丽生1944年出生,已经从艺50多年。一提起他,大家就会想到他最具代表性的弹词流派“李仲康调”以及他的代表作长篇弹词《杨乃武》。他的嗓音高亢明亮,表演富有激情,刻画人物生动,演唱韵味醇厚,台风稳健洒脱,是一位深受观众欢迎的江苏曲艺名家。

  金丽生17岁考进苏州戏曲学校评弹部,得到薛筱卿、周云瑞等前辈大家的授课。毕业后,进入苏州评弹二团,师从李仲康先生习说《杨乃武》,并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他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新中国曲艺六十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等荣誉,并且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是金丽生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内容。他曾寄语年轻演员,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挺得住痛苦、经得起折腾、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丢得起面子、提得起精神、担得起责任”。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先生甘当云梯、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弹词传承人。他们青蓝相继,在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华表演奖、牡丹奖新人奖、江苏曲艺芦花奖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金丽生与弟子的关系如同父子。演出现场,弟子沈彬回忆,当年学生们跟着他一起“跑码头”时,金丽生老师会亲自买菜、做饭、烧菜,照顾大家。最让他感动的是,金老师的艺术观点十分开放,不是说你学了我,一定要唱这个调,他丝毫没有门第之见,总是倾囊相授。他对观众也是十分热忱。有时候金老师一天有两场演出,下场之后非常累,听众有建议或者想到后台来探望,老师从来都是虚心接待。

  传承,同样要与时俱进。施斌说,向金丽生老师学习《秦宫月》时,发现他创新性融入了电影表演,形成了自己特有风格。在他看来,从老一辈先生那儿,弟子们学到的是一种稳扎稳打的艺术理念:“先把前辈的经典传承好,把基础打扎实了,再来谈创新。”施斌说,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也会注意在说白里加一些与时俱进的“噱头”,这样苏州评弹才能常说常新。

  现场,中国曲协副主席、省曲协主席盛小云与金丽生合作演出了《武松·大郎做亲》。她回忆说,自己和金丽生老师曾在舞台上有多年合作,金老师在舞台上的精气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自己这一辈演员来说是很好的榜样。“生活和舞台上的‘传帮带’,金老师做得都非常棒。当年,团里演出中篇弹词《大脚皇后》,他为了鼓励我们年轻人脱颖而出,坚持把更多的演出机会让给我们。”

  实际上,作为苏州评弹的前辈大家,金丽生的艺术人生也见证了评弹事业的起起落落。他告诉新华日报记者,1979年自己开始收徒,共收了十几位弟子。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评弹艺术也曾一度到了低谷,有不少学生“下海”了,坚持下来的只占少数。

  但这些年,金丽生欣喜地看到了传统曲艺的当代发展。“最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苏州评弹的传承也非常喜人。如今,苏州评弹学校招生也非常火爆,苏州的书场也越来越多,遍布社区、乡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又开始走进了书场,评弹的市场非常值得期待。”面对苏州评弹的未来,金丽生表示,“只要有好的书目、好的艺术,就不怕观众不来。”

  虽然已经七旬高龄,金丽生依然在传承方面一丝不苟。“学艺要通过艰苦才能学成。”这是金丽生对学生们的谆谆教导。他说,自己当时学《杨乃武》时,一部书没有脚本,都靠现场听,自己努力记。现在的评弹教学,有了录音、录像、脚本,学艺条件很好。生活条件也是天壤之别。“我们那个时候就住在码头上,盖的是破褥子,住的是芦柴墙房子,夏天在台上说书,连电扇都很少,更不要说空调了。一回书下来,不要说里面的短衫,连外面的长衫都全部潮了,可以拧出水来。”对此,金丽生最想告诉年轻演员的是,“你学习传统曲艺,一定要有抱负,要肯牺牲利益,要耐得住寂寞。”

阅读
 
编辑:罗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