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严惩失信者就是对诚信的倡导

南京日报2018-07-13 17:29:03

  原标题:严惩失信者就是对诚信的倡导

  本周,南京两条关注度很高的新闻都与惩治失信有关:一件事是全国法院“决战执行难,直播抓老赖”活动在宁启动,当天南京有一批老赖在众多媒体的直播下受到了有力的惩罚;一件事是南京儿童医院推出门诊预约挂号违约处理机制,半年来共有117名多次预约挂号而不来看病者“上榜”,院方对他们做出了一年内只能到窗口挂号的处理。 

  这两条新闻,既反映了当前失信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社会各方正在以多种方式惩罚失信行为的努力。惩罚失信,基本思路是要失信者付出经济、法律或者道德的成本。法院直播抓老赖,可以说三者兼有,力度很大;医院限定违约人一年内窗口挂号,只能在时间、精力投入的意义上增加违约者的经济成本,但仍然很有必要。让失信者产生“痛感”,本身就是对诚信的有力倡导和保障。 

  人民日报近日刊文指出,失信者的过错,不能让守信者承担。这话用在我的几位今年评职称的同事身上,十分合适。评职称中有一项“规定动作”,要求每个申报者进行学历认证。对于近些年毕业者,还好办些;而有些参评同事已毕业数十年,数据没有上网,要想办认证,只能回原就读学校开证明。有关部门之所以作出此项规定,正因为以往确有极少数人以假文凭“闯关”。这就是守信者为失信者“埋单”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现实生活中,守信与失信往往此消彼长:失信现象得不到有力抑制,守信者不仅会感到不便,自己也有可能加入失信的队伍;失信者受到应有惩处,“不敢失信”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诚实守信就会蔚然成风。不得不说,当今社会对于失信行为的抑制仍然不够得力,一些失信者对自己的失信行为不仅不以为耻,甚至还巧为之辩、自鸣得意。最近,有个公开悬赏挑错的作家,被较真的读者挑出了上百个错误,却拒绝兑现悬赏。如此公然失信,堪称是对社会诚信空气的污染和毒化。 

  有人说,中国传统上一直是熟人社会,契约精神不足可以理解。这话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是,即便在传统社会,守“信”也是对人们道德品质的一项基础性要求。“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市场经济中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降低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经济运行如此,社会运行亦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才更容易一路畅通,整个社会的高效运行才能成为可能。 

  让失信者不敢失信,有赖于社会各方联手织密制度的大网,真正让失信者切身感受到寸步难行。这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更加完善,特别是要实现信息共享、联动惩治。例如,对于老赖们,司法机关已经会同交通部门对他们做出了“限行”,有的地方还将他们的信息公之于众、在大众媒体上反复播放。但这样的联动目前看来还不够系统、不成规模。像上文提到的儿童医院对违约者作出的处理,就仅限于一家医院内部。如果这样的信息能够在全行业内得到共享,所有的医院都能照例办理,其震慑作用必然要强很多。

编辑:罗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