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四十载砥砺前行 新时代再创辉煌

新华日报2018-06-28 13:43:22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30162506(1)

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成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揭牌成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校党委书记程纯为学生上思政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校长陈群和留学生一起过中国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鲜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常宝”好教师徐萍在课堂上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常州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中拉文明对话”研讨会在常大举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常州大学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40年前的今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常州大学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分别在无锡、常州两地应运而生。这所以为国家改革开放重大项目和地方石化产业发展服务为初衷的本科院校开始扬帆起航。4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常州大学已经从草创时的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常州大学的诞生开创了常州本科教育之先河,常州大学的发展也沐浴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以及江苏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春风。40年的砥砺前行,40年的弦歌相伴,常州大学的发展史,既是几代常大人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奋斗史,亦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一批新兴高等院校蓬勃发展史的缩影。

  胸怀责任 砥砺前行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更多的知识青年有机会进高校深造”成为时代的呐喊。伴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崛起,江苏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石油化工技术人才。吴文化的千年积淀,为常大的创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在这“得天时、占地利、享人和”的良好时代背景下,常州大学开启了艰辛而不平凡的办学征程。

  从办学之初的2个本科专业,到目前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本硕博培养层次齐全的高等院校,常州大学的这条发展之路走了40年。

  重温常大40年发展之路,不难发现,有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始终清晰地展示着常大人的责任和常大人的执着追求。1978年初创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常州分院,后合于无锡分院,落脚无锡马山。1981年,迁址常州,更名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更名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三易校址、四更其名,每一次迁址、更名都标志着学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新老常大人始终坚守在学校实现梦想的每一刻,始终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而杰出地履行历史使命。从1984年开始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属高校后,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奠定了石化行业特色的基础。

  进入21世纪的常大人,发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学校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又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常大人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完美蜕变。

  不忘初心 追梦奋进

  作为中国内地146所高校之一入围2018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ESI全球最新排名中,综合排名位居内地高校143位;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Nature Index排行榜上目前位列全国内地高校第53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四年位列全国高校前50强,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一举夺得特等奖2项并捧得优胜杯;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最高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一串串闪光的数据,印证了常州大学办学40年来的发展足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常大人对“责任”校训最生动的诠释,是常州大学充分尊重教育,始终把准地方性大学建设新使命,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着力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为石化行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那一份初心。

  围绕“两张牌”,常州大学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学校还以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分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和校企联盟。学校已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8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这些年,常州大学深耕产学研特色,做好企业的“科技后院”,积极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

  常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以地方名人精神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感悟信仰的价值。建成常州最权威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学生了解常州打开一扇窗;陆续成立以地方历史名人命名的华罗庚学院、史良法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等;在全国率先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主办“中拉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近年来,“常大正能量”层出不穷:爱生如子、敬业求真、献身西部的“江苏好人”韦忠良,孝老爱亲的“中国好人”马小坤,玉树抗震救灾志愿者张志祥,舍己救人的天津港救援民警陈伟轩,将传统剪纸文化带向世界的“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丁浩。

  常州大学按照成果导向教育搭建课程体系,强调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改课堂,变实践,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开建校40年的成绩册,我们看到了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徐留平……还有数以万计的石油石化行业骨干与中坚力量。

  拥抱新时代 接续奋斗

  40年,几代常大人薪火相传,勇担责任,追求卓越。迈入新时代,立足新舞台,秉承“责任”校训的常大人将以建校40周年、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再度奏响高歌猛进的号角。“我们将紧紧拥抱新时代,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机遇,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更为系统化的思维,更具针对性的改革,聚焦深化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奋力谱写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常州大学校长陈群说。

  经历40年规模扩张快速发展的常州大学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考卷,新一代常大人将明确树立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厘清发展思路,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即未来5年,顺利跨入江苏高水平大学行列;到建校50周年之际,基本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领军型大学的目标;至建校6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发展思路”即在“严”字上锤炼党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化”字上做文章,推进学科结构合理化、对外交流国际化,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高”字上求创新,培育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原高峰型师资队伍、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厚植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优”字上下功夫,创新优质文化品牌、依法治校力取优异成效、优化管理服务、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最终,从立德树人任务深化、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管党治党任务落实等方面推动学校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程纯说,“常大人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依托行业和地方双重特色优势,大力弘扬‘责任’校训和‘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新征程!”

  40年与国家改革开放一路同行,薪火传递,常州大学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谱写了华美篇章。相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常州大学会再次启航,再次开出属于自己的一段新征程!

编辑:罗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