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南京专家揭示两亿年前昆虫真实颜色

新华日报2018-04-12 10:00:27

  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结构,以往人们对其颜色几乎都是靠想象。然而,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昆虫化石中结构色的研究,却揭示了两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该研究成果1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

  此次,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联合德国、英国专家组成的“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利用新的分析技术,从欧亚大陆中生代蛾类标本中发现了结构色的确切证据,为昆虫鳞片和颜色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观点。

  “昆虫颜色分为色素色和结构色,其中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的微观结构上产生折射、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博士生张青青介绍说,鳞翅目昆虫如蛾类和蝴蝶,翅膀上鳞片有极其精巧的三维微观结构,可以产生各种结构色。

  长期以来,学界对昆虫化石鳞片的光学结构知之甚少,也限制了我们对其结构色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

  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王博和张海春研究员指导下,中、德、英三国专家组成“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对英国、德国、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侏罗纪蛾类标本以及白垩纪缅甸琥珀中飘翅目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团队成员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光学建模等新技术,首次分析了这些化石中鳞片的微观结构和可能的结构色。

  综合证据表明,侏罗纪早期(约1.95亿年前)的蛾类与现生小翅蛾非常类似,它们的翅膀鳞片已经具有较复杂的光学结构,可以产生银色或金黄色的结构色。这不仅是已知最早的昆虫真实颜色,也是最古老的昆虫结构色,将该记录提前了至少1.3亿年。

  本研究也证实了纳米级的光学结构可以保存在中生代的琥珀、压痕以及印模化石标本中,为复原远古动物和植物结构色打开了新窗口。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