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祭扫方式更趋多元 绿色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南京日报2018-04-02 16:48:27

  去墓园祭扫,拿鲜花的越来越多了;去社区公祭,市民参与的热情高了;去网络平台,悼念亲人更方便了……与往年相比,2018年清明期间,祭扫方式更趋多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已逐渐被鲜花祭祀、社区公祭、网络祭祀等绿色文明的祭祀方式所取代。 

  这种低碳环保的绿色祭祀之风,让传统的清明节更加文明。

  变化一 墓园焚烧纸钱的少了,鲜花祭扫成主流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南京市再次迎来清明扫墓高峰,约56万人分赴14家经营性公墓、167家公益性公墓祭奠亲人。 

  在普觉寺、隐龙山、雨花功德园等墓园,来扫墓的市民手中少了纸钱、鞭炮等传统的祭祀品,取而代之的是一束束鲜花。 

  在雨花功德园壁葬区,50岁的王霞萍带着女儿专程从上海回来给父母扫墓。“父亲母亲生前非常恩爱,也很浪漫,百年后他们选择了节地生态葬。今天我们特意准备了一束百合、一束菊花,让这些鲜花陪伴他们。”王霞萍说。 

  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介绍,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普及,市民文明祭扫的意识逐步增强,比如这两年来功德园祭扫的市民,超过八成会带着鲜花来。 

  2018年,功德园还在全市试点打造绿色无烟墓园,凡是购墓市民须先签文明祭扫公约,承诺在园区内不燃放烟花爆竹和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等。同时,该园还购置了环保流动祭祀车,对于仍有焚烧纸钱行为的市民,工作人员会规劝他们去祭祀车旁焚烧,尽量减少污染。 

  “中国人历来重视祭祀先人,从3月中旬到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预计我市约有500万人扫墓。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厚敛重葬、烧纸钱等陈规陋习正逐步淡出,文明祭祀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南京市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张明跃介绍。 

  张明跃表示,相比从前清明节墓园的烟熏火燎,这两年南京市墓园平添了几许肃穆和清雅,基本没有人随意燃放鞭炮,用鲜花表达情意的文明祭扫者2018年占了绝大部分。 

  变化二 社区公祭活动多,市民参与热情高

  在去墓园祭扫的同时,2018年清明期间,市民祭扫方式更趋多元,其中全市陆续组织了数百场公祭活动,溧水更是第一次举办社区公祭,通过文明祭扫,缅怀英烈、感悟生命。 

  3月21日,由市殡葬管理处主办、溧水区民政局承办的南京市2018年首场社区公祭在该区南门广场举行,这也是溧水区第一次举办社区公祭。

  不仅如此,该区还将在8个镇街开展清明社区系列宣传活动,确保殡改宣传无死角、全覆盖,推动溧水区全国殡葬改革综合示范区建设快速前行。 

  根据殡葬部门统计,清明期间,全市共有数百场次不同层面组织的社区公祭活动,其中鼓楼区就达90多场,通过为亲人种植一棵树、敬一杯酒、献一束花、召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祭奠方式寄托哀思。 

  社区公祭不仅能有效减轻公墓集中祭扫的压力,也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悼念亲人的新平台。 

  “我老家在宁夏银川,平时工作忙,一年很难回趟家,更别说清明了,我很想老家过世的亲人,社区公祭正好弥补了我的遗憾。”南京市人民中学孟老师说,其实只要心意到了,在哪里都一样。 

  市殡葬改革办公室主任陶四海介绍,南京市从9年前开始推行社区公祭活动,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考虑到郊区居民的心理接受程度,一直没有推行。2017年江宁、高淳尝试首次举办,2018年溧水则是第一次,很多离墓园较远、出行不方便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加社区公祭,效果还不错。目前,全市累计已有数万居民参加了公祭活动。    

  变化三 借力“互联网+”,网络祭奠成风尚

  “清明念故人,网上寄哀思”,除了鲜花祭祀、社区公祭,网络祭奠成为新风尚,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上个月中旬,在南京上学的王亮轻点鼠标,就为逝去的亲人建起一座“网上纪念堂”,弥补了2018年清明期间无法赶回贵州遵义老家祭拜先人的遗憾。

  王亮还将“网上纪念堂”的链接发给亲友,亲友通过点击网页上设置的送花、鞠躬等按钮,在网络上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加上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在每年清明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王亮说,如今通过网络祭奠,可让他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对先人的祭扫和缅怀。 

  作为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网上祭祀近年来逐渐兴起。“早在5年前,功德园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云祭扫’,市民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是一部电脑,就可以随时上网调阅‘云’系统里面储存的视频资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纪念馆。”阮锋说,目前,该园网上纪念馆已有千人,访问量最大的一个纪念馆达到200多万次。 

  此外,该园还开通“网络视频远程祭扫系统”,远在国外的游子因路途遥远,无法到公墓祭扫,园区可以代为祭扫。 

  一条微信、几句留言、一束花、一棵树、集体江祭……与往年相比,2018年南京市群众祭扫方式更趋多元,“低碳”祭扫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 

  市殡葬管理处处长裴云峰表示,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就应因时而异,特别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也需“与时俱进”。人们在现代社会传承“祭祖追思”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用更文明、绿色的祭奠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