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突出系统思维 整体谋划推进

新华日报2018-03-20 09:23:28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思考”① 突出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

  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2018年全国两会上江苏代表委员的共识。自江苏省委全会做出“六个高质量”全面部署后,各地、各部门正集中力量抓落实。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补短板、固底板,强优势、创新高?《新华日报》3月20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对一个区域而言,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系统思维。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作为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大,未来发展的格局要更大、视野要更宽、系统性要更强”。

  系统化谋划,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发展要素的流动首先要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江苏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迫切的是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各种运输方式应当分工协作、互联互通。”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兼江苏省铁路办公室主任陆永泉说,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水平,通过优化设计,让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换乘更加顺畅,让城乡交通之间衔接更加高效,提升枢纽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铁路、公路、公交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需要系统化谋划;同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各地如何布局,同样离不开系统化思维。

  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7年,2017年迈过了百万吞吐量门槛,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但由于缺少大型航空货运龙头企业带动和航空货运航线,目前航空货运仍处于低速发展状态。“淮安地理位置优越,机场完全可以辐射周边宿迁、连云港、盐城货源,涟水机场具备打造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货运机场条件。相关的货运航线资源亟需跟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尹红亮说。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每个地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各地如何定位、重点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同样必须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维。

  连云港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肩负重任,而港口是连云港最大的特色与优势。连云港市委书记项雪龙表示,连云港要在六个“大”上下功夫,其中首要的“两大”就是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30万吨航道二期工程建成后,连云港港的功能将得到大幅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增强。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则应充分发挥铁路枢纽作用,支撑向东向西开放。“建成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具有徐州特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需系统谋划未来。”徐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蔡前锋表示,徐州将围绕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总目标,完善跨区域铁路网络,高标准贯通“河海统筹、欧亚陆桥、快捷路网、空中走廊”四大物流通道。

  一盘棋布局,加快“1+3”重点功能区建设

  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中,整体谋划的系统化思维,同样应是贯穿始终的遵循。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章寿荣表示,“1+3”重点功能区是系统发展的一个整体,必须要以系统思维科学地推进。应该朝着系统功能最大化、最强化的目标,优化系统结构,调动系统要素,正确处理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包括系统上一级与并行级的多种关系。

  “每个功能区自具特色,互补而彼此推动,各功能区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汇聚适合特定区域的发展要素,在空间上既形成了发展的整体性,又能体现出高质量发展。”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对此深表认同。

  谈到“1+3”中的“1”——扬子江城市群,成长春表示,城市群的形成,实际上是基于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协调发展。但目前,一些城市之间功能耦合与深度融合不够,产业同构、竞争大于合作等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总体上讲,尤其是注意三点:要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实现协调性均衡,而非部分城市的繁荣;要加大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形成发展的合力;应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更多展开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分工。”

  在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看来,“1+3”重点功能区,是建立在放大优势、强化功能、彰显特色基础之上,通过生态水系、功能特色、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链接,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江苏发展共同体。其中,扬子江城市群重点推进“城市+”,把一群城市织成一个城市群,促进一体化发展;沿海经济带重点推进“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再造一个海上江苏;江淮生态经济区重点推进“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在对接国家大战略中做大格局、做出影响、做成区域中心。整体谋划推进,还需促进“1”和“3”的连接对接。

  一体化推进,全面实现“六个高质量”

  江苏提出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这六个高质量发展各处特定区域,又合为一体。

  “六个高质量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认为,经济发展是基础,改革开放是内在动力,城乡建设是外在形态,文化建设是灵魂引领,生态环境是质量保证,人民生活是最终追求,“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发展,六个方面互为补充,相互支撑,才能形成江苏在新时代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先行探路的整体发展格局。”

  “六个高质量”的系统性,体现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经济发展与惠及民众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适合新时代战略措施的统一。“这是缺一不可、相互支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小锡看来,其中如果任何一项工程是短板,“六个高质量”目标就不可能整体实现。“六个高质量”必须整体推进,没有改革开放的高质量,江苏就跟不上全国发展的节拍和进程,就无法与全球化进程接轨;没有城乡建设的高质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不可能真正全面实现;没有文化建设的高质量,民众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不能提高,一切工程建设将会精神动力不足;没有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一切建设工程将会失去活力和积极性。

  “六个高质量,每一个方面都与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江南大学教授刘焕明表示,最眼前的是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核心是不断探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变为现实,比如努力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通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作为发展出发点,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他的高质量自然会得到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从而得以实现。

  对此,灌云县副县长张立冬深表赞同。他认为,系统性推进“六个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上确定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必须加快制定配套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另一方面,在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立足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导向,统筹协调经济与民生、文化、生态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