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生态环境高质量扮靓“美丽江苏”

新华日报2018-03-19 08:50:33

  原标题:生态环境高质量扮靓“美丽江苏”——代表委员热议“持续攻坚克难 走在发展前列”⑤

  2018年2月,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在农业绿色开发、水生态保护修复、强化产地环境与治理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为江苏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再添务实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对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目标任务,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对此,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走牢走好江苏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每一步。

  舍得把钱花到空中水中

  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江苏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目标,以“263”专项行动为突破,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为保障,聚焦治气、治水、治土打好三大战役,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符合江苏特点的系统治水之路,2017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把加强水污染防治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质量不降反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水任务依然繁重。江苏将继续开拓创新,大力实施黑臭水体整治、活水畅流工程,通过大建设来尽快改善河湖水环境面貌。”陈杰说,江苏将力争每年投入不少于450亿元,全面加快重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等工程建设,按照江苏省政府出台的生态河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河湖生态建设,继续加大国家确定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流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河湖流域化管理,努力为全国积累经验、探路领向,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盐城市大丰区生态基础好,有湿地、岸线、滩涂、海洋等,生态容量高,人均耕地面积在全省最大。近年来,大丰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强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75%,林木覆盖率27.8%,被评为国家生态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跨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示范行列。全国人大代表、大丰区区长宋勇表示,有良好的基础未必意味着就能持续,要保护现有环境还要有更强的生态保护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治气、治水、治土,舍得把钱抛向空中、撒入水中、埋进土中,打赢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大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创造更多的绿色GDP。”宋勇说,大丰将持续实施“蓝天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海洋生物、智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减少化工园区有机挥发物排放,确保PM2.5平均浓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以下;实施“碧水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截污控源工程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饮用水源地、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实施“净土工程”,开展农用地污染状况详细调查,有序修复,高标准建设危废填埋场,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建好“一片林”。总面积3000亩的城市森林公园一期上半年建成,年内新建两个沿海万亩新林场,争创国家森林公园(试点),林木覆盖率达28%以上。

  严把准入关 不踩“红线”不越“雷区”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作出系统规范,不踩红线,不越“雷区”。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区区长凌屹表示,通州将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严把环保准入门槛,严守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推进生态经济化、产业绿色化;提档交通干线、重要节点景观绿化,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空间;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园区。推广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环保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来引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着眼长远,在长江沿岸一律不新上化工项目;着眼整体,统筹各区域的资源共抓大保护。” 凌屹表示,通州将健全生态治理体系。完善园区、镇村网格化监管体系,把环境监管向最基层延伸;实施企业排污许可证管理,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差别化环境政策,督促企业把环保责任落到实处;强化环境污染有奖举报,逐步构建全域覆盖、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麻建国建议,推动淮海经济区生态合作发展,加快构建我国绿色发展新增长极。“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的跨省经济合作区域,淮海经济区历经30多年发展,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一区域产业结构偏重、跨省际河流众多河流系统治理难, 期待尽早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强化生态共建,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

  麻建国建议,积极推动淮海经济区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分工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充分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淮海经济区名山大川游、历史文化游、名人古迹游、红色文化游等品牌,实现绿色发展和富民增收。支持苏鲁豫皖四省相关城市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健康医疗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加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产业横向交流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绿色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

  夯实制度 加快立法多方协力

  实现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理念和具体实践,也需要制度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表示,只有夯实制度保障,才能积极推进生态修复。

  江苏将构建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对开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促进矿山开采先进技术应用,实现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2017年,江苏省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不存在有效矿业权。下一步,我省将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各类保护区矿业权清理工作,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以企业为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行业为主推进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以政府为主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科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怀平看来,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应加快相关立法。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环境保护法》中一些并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条款需要修订。大家公认环境治理需要引入第三方,但《环境保护法》并未提及,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无法可依、难以落地。”刘怀平说,设区市已被赋予立法权,应因地制宜,加强生态立法。当然,污染防治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环保产业的事。政府立法创造条件,排污企业自觉执行,环保产业做好支撑,全社会上下联动,共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水利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陈杰在两会上就湖泊保护立法提交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制定《湖泊保护法》,加快太湖等湖泊综合治理,创新浅水型湖泊生态清淤技术,促进湖泊资源永续利用,同时推动建立太湖生态补偿机制。近年来,上海、浙江等地不断扩大从太湖取水,江苏引江济太工程建设和运行投入压力加大,需要建立跨省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建设运行费用。

  刘怀平呼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加大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力度。高校、科研院所应顺势而为,在人才培养和研究项目立项上,给予精准扶持和差异化保障。环保是新兴产业,人才和科技创新还在培植期,从国家到高校、科研院所,包括产业界都要有所作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