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南通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一站式“精准救助”

国际在线2018-03-05 18:04:49

  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近年来,南通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精准救助”,2017年,南通市在江苏省内率先出台《南通市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南通将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达到7000元以上,让困难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筑牢防线、“兜”住民生底线 

  在位于崇川区紫琅路59号的常青乐龄老年护理院,84岁的李昌旺正拉着老伴儿吴继贞的手,给她擦汗、倒水。自从2014年老伴入住护理院以来,每天清晨五点半,李昌旺都准时从位于虹桥新村的家中出发,乘坐公交车来到老伴病榻之前。因为年事已高,难以承受奔波劳累,2017年年底,李昌旺也搬进了护理院,“团圆”让这个新年尤为特别。

  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打碎了李昌旺、吴继贞老两口“最美夕阳红”的平静,不仅花光了家里20多万的积蓄,重症监护室每天高达四位数的费用更是让一家人愁眉不展。因为吴继贞需要长期护理,住不起医院,便住进了常青乐龄,可老两口每月退休金加在一起也不过4000多元,实在难以负担每月将近6000元的护理费用,本可以安享的晚年,就这样过得日渐拮据。

  但从2016年开始,吴继贞每月可以领到1900元的政府补贴。“不要子女负担,这样我好得多了,感谢政府的照顾。”李昌旺被阴霾笼罩许久的生活总算迎来了一线曙光。

  李昌旺感谢的这个政策是崇川区民政局率先在全省针对“失能”老人制定实施的,它通过“照顾险+失能护理补贴+医保”的模式,由政府掏钱兜底部分困难群体的养老。“只要60周岁以上入住养老机构当月就可以开始享受200块钱补贴。” 崇川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副科长钱霞说。

  富民,对崇川区600多位失能老人的家庭来说,就是得到一份让人安心的保障。

  自2009年起,崇川区在市区各项医疗救助政策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创新制定了针对大病困难对象的医疗再救助。救助范围包括全区城乡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城乡特困等7类对象中,患有尿毒症、白血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儿童大病慈善医疗救助对象以及一户多重病家庭。凡经审核认定的救助对象,可分别享受2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救助金。9年来,全区累计发放大病二次医疗救助金500多万元。

  减少百姓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开支,提供有质量的民生保障,是南通市各地努力用“普惠”“共享”勾画出的另一幅富民图景,也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亮出组合拳,消除帮困盲点

  家住港闸区幸福街道文俊村的朱美萍原是一名服装厂工人,家中一儿一女在上大学,虽然生活算不上大富大贵,倒也算是寻常人家般安稳。可就在2015年底,一张写有“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书不但击垮了朱美萍的身体,也让这个四口之家失去了一份收入来源。“去除大病报销,自己还掏了20多万元,有的时候真的不想治了,也治不起了。”说起曾经的灰暗,朱美萍有些无力。

  就在朱美萍为每月1千多元的药费为药费为难之际,港闸区政府给她送来了3万3千多元的医疗救助金,加上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在内,她一共拿到了3万8千多元的扶贫款。

  把朱美萍一家从泥泞漩涡中拉出来的正是港闸在全市率先出台的《港闸区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支出型贫困家庭由于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按现行低保政策,无法享受低保待遇,一旦遇到不测,往往比低保户更加困难。” 为此,港闸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在重大疾病医疗、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就业、贫困家庭教育等方面接连打出帮服“组合拳”,精准消除扶贫帮困的“盲点”,力争“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港闸区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张卫健如是说。

  授人以渔、润苗筑梦……港闸区及各部门精准帮服,各显所长,纷纷送出“政策大礼包”。港闸区教育局将在原有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新推出一项重大举措,港闸户籍2000多名低保户、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港闸区上中小学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校服、伙食等,不花一分钱;港闸区人社区摸清底牌,全程跟踪式“一对一”就业帮扶,确保困难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提升家庭脱困的内生能力……

  数据统计,这项政策惠及本区户籍的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支出型贫困家庭,涉及1500多户、3300多人。

  政府买单,87万南通居民有了自然灾害险

  打雷烧坏家中电视机、住宅煤气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在车祸中受伤而肇事者逃逸等,这样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今后不用再由南通市民独自承受了。2017年11月,由政府买单,为市区87万居民、32万户家庭和房屋自动投保的自然灾害民生保险正式开始实施。

  近年来,南通市台风、暴雨、洪涝、雷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仅2016年,市区受灾人口便有5.1536万人,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013万元。作为政府灾后救助托底保障的重要手段,市区自然灾害民生保险最高给予20万元/人的理赔金,其中,责任范围内事故造成人身伤害产生的医疗费用,最高赔偿13万元;除因居住地火灾、爆炸事故外,每人每次事故死亡、伤残最高赔偿20万元,家庭房屋损失每户每年最高赔偿10万元,室内生活设施最高赔偿1.5万元。

  南通市崇川区居民邹荣新、陈淑芳夫妇就是首例赔付的受益者。2017年11月10号,因为一场大火,夫妻俩人位于钟秀街道毓秀家园社区的的家中几乎被烧个精光,家中家电、家具全部付之一炬,经济损失达10多万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淑芳向相关部门报案,不到15天就完成了赔付审核,5万0150元的保险理赔款让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陈淑芳一家深感“大火无情、人有情”

  “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就是要用较小数额的钱、在低概率的自然灾害风险下,让受灾群众既能得到政府救助,又能获得保险赔付,多渠道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因灾致贫’的风险”市民政局局长王国平。

  多管齐下,情暖万家灯火

  今年49岁的胡鹰娟原是南通万德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检验工人,自从六年前不幸患上结肠癌开始,她就成为了南通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的“老面孔”。每年5000元大病医疗救助金、2000到4000不等的金秋助学金,还有平常七七八八的廉租住房保障、粮油实物救助、物价补贴,让这个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挺了过来。“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工会给的,我会一直跟病魔斗争。”春节来临之际,胡鹰娟又领回了大病医疗救助金,她说,至少两个月的药费不用再愁了。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大的拦路石。多年以来,市总工会专门拨出资金,用于给市区患癌症、尿毒症和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特困职工、困难职工家庭发放大病医疗救助金,2017年最终确定211名特困职工、困难职工符合救助条件,合计发放105.5万元,创历年来最高。

  治穷先治病。南通10.89万需要脱贫的低收入人群中,有半数系因病致贫,属“支出型贫困”。而从2017年7月起,随着《南通市政府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南通患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重大疾病,年收入低于7000元的贫困人员也有了新的健康扶贫保障。

  《意见》明确,以人均年收入低于7000元的低收入人口为主要帮扶对象,聚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实行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病低收入人口实行分类救治等七大重点任务。到2020年,低收入人口重特大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保障,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供稿 南通市委宣传部 孙俊俊 编辑 陆建国)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