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何要考那么多门?指标生如何分配? 中考“4+6”,加出全面发展的人
鼓励中考采取4(语数外体)+6(政史地理化生)模式进行试点,取消体育、艺术、科技等竞赛类高中招生加分项目,全面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华日报》日前报道江苏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引起不少读者关注:为什么要改革?考生负担会不会加重?
引导全面发展,防制度性偏科
江苏省每年有六七十万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鼓励采取4(语数外体)+6(政史地理化生)模式进行试点,现已采取4+6模式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中考改革意见中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新规颇为引人关注。
中考为什么要考这么多门?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解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初中阶段国家规定的全部科目或内容,是教育部统一规定。教育部强调“全科考”,主要因为义务教育是全面打基础的教育,一定要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防止制度性偏科,江苏省中考改革必须落实教育部的要求。
“虽然考这么多门,但应该不会加重考生负担。”这位负责人分析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成绩呈现有多种方式,如考试方式有纸笔考试、计算机考试、现场测试及学校组织的过程性测试或考查等,成绩呈现方式包括原始分数、考试等级、合格与不合格等,就是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避免过度看重分数。
江苏省各地现行的中考方案中,有的地方中考制度设计存在偏差,忽视全面发展要求,如文理不兼顾,中考不考政治、历史或只考历史不考政治。实施中考新规后,此类问题将迎刃而解。
“中考改革意见明确将体育纳入计分科目,与语文、数学、英语一起成为‘必考’科目,是一个亮点。”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中考将体育纳入录取计分科目,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规定初中毕业考与高中升学考“两考合一”,减少考试次数,是实实在在给学生减负。
在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看来,中考改革意见和高考方案相似度很大,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家门口读初中,有机会上好高中
“完善热点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制度。根据初中毕业生数和办学情况,按不低于70%的比例将热点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分配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和城市薄弱初中倾斜。”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解读说,中考改革明确这一原则,目的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所初中都有办学积极性,让在家门口上初中的孩子也有机会升到热点高中就读,遏制择校现象。
尤小平告诉《新华日报》记者,四星级普通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统招计划,定向分配给初中学校,俗称指标生。南京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均不低于本校统招生计划的50%,指标生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南京中考成绩排名前30%,在此分数线上的考生从高到低择优录取。2016年起,南京四所市属高中的指标生计划面向全市分配。南京一中这几年招生计划数基本在550人左右,除去约30个特长生,剩下的指标生、统招生各占一半。
“指标生填报和录取属于提前批次,和第一批次志愿不冲突。” 南京九中校长张恒柱说,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一直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要均衡发展,推行指标生政策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让更多普通初中的学生有上名高中的机会。
中考意见提出,采取指标生优先录取、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等有效措施,保证指标数量总体完成。镇江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张志锁表示,镇江一直按不低于70%的比例将热点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到初中学校,但还未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等正式文件下达后,教育局将根据文件精神对原先的做法进行微调。
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以分论优劣
中考意见提出,“全面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维度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业界人士认为,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是只用分数评价学生,改变以考试评价简单代替课程教学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多地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南通给每个初中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袋”记录的内容,涉及道德品质、交流合作能力、学习习惯、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每一项评价内容都有刚性化的评价细则;苏州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等非统一考试科目中的实际表现,六项评价指标有四项合格,即达到毕业标准;南京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以等级呈现,在录取时供招生学校参考。
“虽然多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但实际运用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在录取过程中对这块重视不够,‘分分计较’,有待新规来进行规范。”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