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江苏盐城:向海而生摸索新路

新华社2018-01-29 13:41:46

  江苏盐城,一座大海里“长”出来的城市,历史上靠晾晒海盐发展形成了城市文明。然而,靠海的盐城,一度发展却远离了大海。如今,这座沿海滩涂面积、海上风电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重新审视区位优势,摸索一条拥抱海洋、向海而生的发展新路。

  在“海”之北:舒展“长三角北翼”

  近海之利,并非只有煮海为盐。位于上海西北近300公里,南京东北200多公里,因交通不便,盐城历史上长期被视为一个丑滩薄水的滨海城市。如今,这种格局正迅速改变。

  在黄海国家森林公园,高耸的水杉林间,冬天的空气凛冽而清新,电子显示牌上空气负离子含量达3000每立方厘米。上海游客宋先生,几十年前在这里插队,现在隔三岔五就要邀亲约友回来感受“天然氧吧”。

  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也是上海的“菜篮子”。据统计,设在上海的盐城农产品直销门店已达800多家,上海市场上销售的农副产品约10%来自盐城。

  在大丰,曾作为“上海飞地”的三个农场正转型为盐沪合作的前沿阵地。前不久,镁合金材料厂等8个项目集中开工,“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也在这里规划建设。

  1月中旬,设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的盐城至南通高铁开工建设,“张开双臂拥抱高铁时代”成为盐城人的新年第一喜。这个东部沿海城市即将凭借高铁,融入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

  接受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在“海”之北将成为盐城独特的区位优势。“高铁将重塑盐城经济发展的格局。”盐城市经信委副主任陈军说,未来,作为高铁枢纽的盐城,将成为连接长三角北部和京津冀区域的重要纽带。

  向东出海:再造“蓝色增长极”

  从岸边到大丰港码头,跨越茫茫盐碱滩涂,开车需要20多分钟。

  以前,因为淤泥质海岸不能建港,盐城人除了打鱼晒盐,与大海的联系并不密切。如今,10万吨以上的远洋巨轮可以停靠大丰港,码头年吞吐量已突破8000万吨,集装箱也突破了30万标箱。

  以港口码头、产业园区、海港小镇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让盐城人找到了向海而生的新依据。

  在大丰海洋经济开发区,由丰海新能源淡化海水发展有限公司制造的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海水淡化系统,可日产海淡水100吨,供600人使用。这些微缩版的海水淡化工厂,正覆盖国内外的海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林立的风力发电机连绵不断,闪亮的光伏发电板一望无边,这是盐城沿海的一道靓丽的景观。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风光发电产业链正往这里聚集。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军告诉记者,盐城的海上风电资源如果全部开发,将带来年千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带动1500亿元的市场投资投入,前景令人瞩目。

  这些只是盐城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盐城市海洋局副局长马志军说,2017年,盐城市海洋生产总值已超过千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20%,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之一。未来,这里还将加快完善以绿色低碳、信息技术、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为支撑,高效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出海扬帆:拥抱海洋就是拥抱世界

  黄海之上,白浪一波波袭来,滩涂一年年生长。犹如积沙填海,盐城人的发展不仅沿海、临海,还将继续出海。

  在盐城市东北的淮河出海口,一片5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滩上,江苏滨海新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几乎与规划建设同步,已经有国电投、中海油、大唐、华电等多个电力、石化项目落户。印尼金光集团看中这块宝地,计划打造其全球最大的高科技研发及生产基地。

  按照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的海洋经济产值将突破600亿元,税收达到30亿元,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试验区,成为“蓝色增长极”的有力支撑。

  “后发也给盐城留下了空间优势,我们设置门槛把高质量的企业引进来。”盐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盐城正南下苏南、浙、沪,外向全球各地招商选资。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优化招商方式,高水平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

  近期的一次磋商中,韩国现代汽车的负责人感到惊讶,各地招商引资对研发中心的争夺十分激烈,而盐城市委书记王荣平竟然建议他们把研发中心放到上海去。为什么盐城不争?

  “海洋经济时代,发展也应当解放思想。”王荣平对记者说,发展海洋经济盐城存在资本、人才方面的劣势,盲目要求企业的全方位落户效果并不好,还不如将本地研发变成本地订制。

  按照这个新思路,盐城市还主动引导企业南下或出海,借助大城市和国际机构的资本和人才,为本地引进的各类企业订制发展急需的技术成果。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