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2018年是张一麐先生诞辰150周年,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历时一年多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精心策划推出《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共展出150余件展品,其中包含100余件文献资料和近40余件实物展品,包括张一麐嫡孙张万安先生提供张一麐生前所用金丝眼镜、多枚印章、书法手稿等18件珍藏。展览以“少承庭诰 服习儒书”“倦鸟知还 服务桑梓”“誓歼丑虏 折角批鳞”以及特设场景“古红梅阁”四部分为主要内容,首次展示张一麐先生在晚清、民国时代风云巨变之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彰显了他作为地方士绅领袖的不朽贡献。
展厅观展现场 张己阳 摄
展览由家族溯源开篇,从民国十七年张一麐作序的《张氏族谱》中可见,张氏系出横渠,北宋理学家张载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世名言。张一麐幼时聪颖,有神童之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本次展览由张万安先生提供的《紫阳书院会课稿》,即为张一麐光绪年间月考书院时作文手迹,每篇都得到当时书院掌教邹福保的圈点与褒评,文采不凡。
据悉,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位居要津的张一麐辞官回乡。里居乡里期间,张一麐重视文化教育、支持实业建设、热心公益、兴学修志、筑路赈灾。苏州美专、东吴大学、振华女中等各级学校在当时的欣欣向荣面貌均有张一麐鼎力支持。张一麐主张重振文化自信以期“救亡图存”,主倡举办了全球文献展之先驱—1937年吴中文献展。在数次演讲和撰文中,张一麐以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济世胸怀对年青一代表达了殷切希望,并以“我是一个七十三岁的青年”慷慨疾呼:“全国的青年负起时代化的责任!”
本次展览特设“古红梅阁”,还原张一麐回乡后长期居住之吴殿直巷32号故居场景,集中展示张一麐书法作品及与李根源、费仲深、蔡元培等友人往来笔墨。“古红梅阁”虽已消失于战火,但根据当年张家宅院租户潘毓秀老人的回忆,完整再现了当年张一麐在书房的情形,及他为乡民主持正义、推广教育的点滴。
《紫阳书院会课稿》照片 张己阳 摄
1943年10月24日,张一麐先生在未平息的炮火中病逝于重庆,我党领袖致电吊唁,赞誉先生“耆年硕德,爱国亲仁,宅心一秉大公,立言至为平正。抗战以来坚持团结,力争民主,尤著直声。”
纵观张一麐先生的一生,其言行笔意中彰显着“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毋负地方,亦毋负国家”的凛然大义,启迪着后人爱国立学 、勇于奉献。(文 张己阳 编辑 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