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敬泽《青鸟故事集》专写“小人物”——寻找隐没在历史背面的人和事
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敬泽近日携新书《青鸟故事集》做客南京先锋书店。《〈枕草子〉、穷波斯,还有珍珠》《沉水、龙涎与玫瑰》《抹香》《布谢的银树》……作者如考古学家般穿行于博杂的历史文本中,收集起蛛丝马迹、断简残章,编织出久远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李敬泽说,“我尝试去寻找那些隐没在历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那些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传递文明的使者,从而寻找传统文化的基因。”
《青鸟故事集》写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时间跨度由唐代到现代。“历史的面貌、历史的秘密暗藏于无数人的平凡生活之中,在具体细节和生活方式里花开花落,悲欢荣辱。”李敬泽说,我们今天谈传统文化,一定要注重载体,尤其是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方面,“我试图关注边缘的人物和事物,比如唐宋的香,比如明代的钟表,比如鸦片战争中的中国翻译,在这些细节和边缘中以考据和想象去建构种种神奇的、但又是有历史依据的故事。”
“过去,二十四史的正史叙述中,在前台的总是帝王将相。现在看来,至关重要的却是从未站上时代前台的‘小人物’在历史的角落里所做的事情。”李敬泽说,“正如人们往往忽略了是谁把玉米、红薯、番茄的种子带至中国,但如今,这些食物早已成了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敬泽告诉记者,《青鸟故事集》的主题其实就是,“村里来外人了”,中国人从古代到现代,如何面对陌生人,如何处理异质的经验,如何认识远方,“当陌生人进门时,一个相互充满误解和想象的过程就由此展开了。”
1601年1月25日,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献给明朝万历皇帝两座自鸣钟,在李敬泽看来,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的基因”,其实恰恰构成了“编定”历史走向的文明密码。“它(时间)不再是日晷的针影,不再是滴漏之水和沙漏之沙……它们不再表达和喻示时间的流动。时间就是纯粹的时间,是标记在表盘上的刻度……放之四海而皆准。”时刻可以通过钟表的刻度来感知,直接造成了数百年后,人们对待时间分秒必争的焦虑感。李敬泽说,比起这两座钟带来的深远影响,那些发生在历史前台的兴衰荣辱,一下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现在有手机焦虑,这个焦虑可能就从那只钟开始。历史的发展,往往由一件小事引起,我喜欢历史幽暗的另一面。”
李敬泽非常信服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透露的观点,即“历史是在无数细节中暗自运行”。“布罗代尔使我确信,在百年、千年的时间尺度上,真正重要的是无数无名个人的平凡生活……历史的面貌、历史的秘密就在这些最微小的基因中被编定。”
李敬泽说,文学尤其需要一种平民史观,只有这样才能审视不同时空里的许多问题。“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随着每一代人的境遇、每一代人面临的问题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回望我们的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丰富了对历史的认识,也扩展了对自身、对当下的理解。所以历史是需要不断重写的,在重写中人们会不断有新的发现,达到对我们民族历史更为真切、更为宽阔的认识。”
如今,中外文明的碰撞仍在延续。在这个时候,我们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李敬泽认为,谈历史时,先要提历史的真实,真实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是想象力,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丰富而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转换视角乃至发挥想象力来加以认识。一个庞大的文明,它的力量与生命力,正表现在它对外来文明乃至异质文明的态度上。李敬泽强调,一个文明面对另一个文明时,重要的是碰撞之后怎么办?“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五千年走过来不容易,我们要总结前人智慧,更要有宽阔视野,最关键的是,要站在现代立场上认识、理解、升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