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歌剧节迎来“江苏时间” ——《二泉》唱响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一部剧、一个人、一首曲;人随剧走,情被曲牵。作为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由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共同打造的民族歌剧《二泉》上周末在无锡大剧院连演两场,将音乐家阿炳在黑暗中向往光明的一生如画卷般展现在观众面前。
与2017年10月在南京的首演相比,这一版的《二泉》经过进一步打磨,又有了不少“新意”。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原团长、总导演黄定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整部歌剧最重要的调整之一,是对“重生”的强化,正是1949年之后,阿炳的才华和音乐才能被世人铭记。为了突出这种明亮基调,不仅对灯光和服饰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制作,更将阿炳的个人命运、音乐的形成背景和整个时代的滔滔巨浪联结起来。无锡的地域色彩和水乡风情,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二泉》以无锡市歌舞剧院为演出班底,由《复兴之路》文学总执笔、国家一级编剧任卫新担任编剧,国家一级作曲杜鸣担任作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则饰演“从18岁到去世”的阿炳。排练之初,他觉得最难的是“摸索作为盲人的体验和感觉”,随着舞台体验的深入,随着他和阿炳“音乐世界”的“合二为一”,王宏伟进一步感悟到“我阿炳迸出的血是流不干的泉”这句唱词背后的意义,“随着人物命运的起伏,唱段的风格一直在变化,在塑造人物的同时,也让我对阿炳、对他的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深的感悟。”
谈及音乐部分的创作,杜鸣说,“最主要的是抓住无锡的地域特色,让观众一听就知是江南的。以《二泉》的音乐为基础向外扩张,融入戏曲、评弹等多种元素,根植于民族音乐形成自身特色,才能更接近观众情感,让观众对阿炳有亲切感。”
面对一个曾被多种艺术形式呈现过的题材,如何在歌剧舞台上唱出新意?杜鸣坦言,“传统的二胡曲本身外延并不大,所以我们借助演唱、交响乐队等元素,不断显现它的音乐主题。器乐有局限性,但人生是没有局限的。整部剧通过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和观众产生情感勾连,更有贴近性。”
对于《二泉》的创作,黄定山非常注重民族歌剧当代性的探索。他对记者说,“当代民族歌剧创作要从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和主题,表现丰富的当代生活。当下的民族歌剧不仅要好听,而且要好看。本土观众更注重歌剧的故事性,而好看的故事需要真实生动的人物去支撑。”
民族歌剧不仅要让中国观众喜爱,也要被世界认可。对此,黄定山说,“《二泉映月》民族音乐经典,被称为‘中国的《命运交响曲》’。所以,我们把主要冲突放在阿炳与苦难命运的不断抗争上,体现他对音乐、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打造一部极具悲情诗意的正歌剧。当二泉化作了天泉,整部剧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