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中国国内首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发布

国际在线2018-01-02 17:06:58

  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近日,平安人寿联合南方周末、零点有数、微博母婴等机构共同发布《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报告显示,越重视亲子陪伴的家庭越缺乏陪伴时间,家长在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时却忽视陪伴质量、流于形式,父亲陪伴相对缺失,家长普遍重视为孩子准备房产、保险等“物质陪伴”。

  据悉,本次白皮书的调研以“城市家长陪伴孩子的现状、亲子陪伴的认知及陪伴需求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一、二、三四线城市中有18岁以下孩子的2000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搜集及梳理总结后最终得出结论。作为此次调研的发起方,在谈及白皮书的意义时,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白皮书调研发现中国城市家庭中亲子陪伴的真实现状,继而有针对性地发起“家庭陪伴计划”和推出守护孩子成长的保险产品,从而倡导更多的中国家庭重视亲子陪伴的质量、内容和物质储备。

  越重视陪伴越缺乏陪伴,“隐形爸爸”现象凸显

  在陪伴时间方面,白皮书数据显示,工作日中国家长的平均每天亲子陪伴时间为3.7小时,周末则能达到9.3小时,分别占据个人可支配时间的63%与72%。但越重视陪伴孩子的家长,反而陪伴时间越少—尽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中有76.9%表示每天会留出固定时间陪伴孩子,比高中(中职)及以下学历家长高出36.8%,但他们在工作日平均每天的陪伴时间比后者少近1小时,周末要少0.7小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有部分家庭认识到了父母均等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隐形爸爸”仍是普遍现象。调研显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亲陪伴较多或父母陪伴一样多的家庭仅占12.6%和16.5%。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9小时,在周末为7.7小时,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与10.9小时。

  父母关心孩子健康、教育与兴趣,但“形式陪伴”占主导

  在调研中, 98.4%的中国家长认同“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一观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孩子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身心健康”、“教育”与“兴趣发展”。尽管家长们在主观上重视对于孩子的陪伴与守护,实际的陪伴方式却趋向单一化。白皮书显示,家长与孩子在一起做得最多的事是“一起进餐、从事家务劳动、哄孩子睡觉等日常活动”,在工作日与周末分别占比达59.5%与44.1%,远高于逛公园、郊游、旅行等户外活动,及逛博物馆、图书馆等等文化活动。

  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也并非全情投入。 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使亲子陪伴流于“形式陪伴”。

  “忙工作”还是“陪孩子”,多数父母“很纠结”

  调研结果显示,加班和应酬是导致家长不能充足陪伴孩子的两大原因。如果出现“答应陪伴孩子却突然被通知加班”的两难情况,51.9%的家长表示难以在“下班”与“陪孩子”二者之间取舍,仅有14.5%的家长会果断履约陪孩子,从而导致49.6%的家长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对孩子“失约”的情况。而当家长在工作时,如孩子寻求陪伴,75.2%的家长一般会“告诉孩子自己工作完成后才能陪伴他”,仅有23.8%的家长会放下工作陪孩子。

  房产、保险是家长们最热衷的“物质陪伴”

  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即使自己不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也要给孩子留下“物质陪伴”。在此方面,父母们最倾向于借助固定资产(68.5%)和保险产品(57.9%)来守护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而身处越发达地区和收入越高的家长,则越重视保险对孩子的保护。其中一线城市家庭有40.5%“非常认同”保险是对孩子未来的保障,高于二三四线城市。高收入家庭表示“非常认同”的占比为42.6%,高出中等收入家庭(占比36.1%)6.5个百分点,高出低收入家庭(占比29.2%)13.4个百分点。

  针对报告中对中国家庭在亲子陪伴中关于意愿、时间、内容、质量以及物质储备等方面的核心洞察,平安人寿立足自身主业,借助已开展二十余年的客服节平台,发起亲子共同参与的“读家生活”和“幕天捐书”活动,通过全家人共同进行有益身心的阅读,以及帮助乡村少年挑选适合其阅读的书籍,改善亲子陪伴中流于形式、缺乏议题设置的弊病,注重对孩子心智的塑造和精神的涵养。目前“读家生活”已吸引近3282万人次体验阅读的乐趣,“幕天捐书” 寄出图书近92万本,累计为乡村学校建设图书角5528个。

  此外,在保险产品方面,平安人寿还推出符合孩子在求学、求职、婚嫁乃至养老等各节点物质诉求的保险产品计划—玺越人生,帮助父母为孩子储备能陪伴其一生的物质保障。(文 宋巍 编辑 穆菁)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