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幸福养老 从调整心态开始

南京日报2017-12-22 09:55:38

  最近,媒体报道了杭州一对住着小别墅的老夫妇招募6家老人“抱团养老”的故事。 

  “抱团养老”国外早就有,在国内也不是第一次见了,但杭州这几家老人的生活氛围十分和谐,媒体说可能是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说实话,这个案例有许多特殊之处,包括自有别墅、老人们志同道合等等,其成功未必容易复制,也难言持续多久,但舆论围观的热情很高。 

  这几年,凡是有关养老的各种尝试,一经报道总能吸引不少目光。一来养老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来社会正在经历习惯和观念的变化与碰撞,子女数量少,丁克、单身者众,养儿防老模式被打破,社会养老尚未形成令人完全放心的成熟模式。如此背景下,我们围观“抱团养老”之类的故事,多少怀抱着对未知的不安与期待。 

  但眼下一谈到养老,人们关注的侧重点似乎都在社会保障、机构服务、创新模式等外部条件上,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但养老绝不仅仅是一个接受服务的过程,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过得是否充实幸福,不仅受到“外力”影响,也与人自身有关。当养老这件事变得和过去不一样,制度、机构等外部因素需要创造条件去应对变化,我们也不能忽略对自身的心理建设与支持,也得调整心态、创造条件去应对变化。 

  此前各地社会养老的实践虽多,却少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人们常常感到精神慰藉不够。精神慰藉其实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外”是人对我的抚慰,“内”是我自发而生的充实感。养儿防老模式非常强调前者带来的天伦之乐,像彩衣娱亲、含饴弄孙等等,但既然这一传统模式在很多家庭已经行不通了,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不再按照过去养老的模式去期待自己的未来。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幸福养老了,只是幸福养老的方式可能不同而已——用自发而生的充实感,去弥补天伦之乐的不足,并不要认为这样就不幸福。 

  曾有一则电视公益广告,提醒儿女常回家看看,广告中的父母一直呆在家里,不是做饭等孩子回来吃,就是守在电话边等孩子来电。一位名人批评道:做父母的除了眼巴巴地盼着孩子,难道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吗?这话虽然生硬了点,但是有一定道理。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父母即使再挂念孩子,也应该学会经营自己的晚年生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尝试拓展社交,学会享受人生,这样对儿女来说也是好事。那些丁克、单身人士,就更有必要掌握这门“生活技能”了。 

  幸福养老,求诸人更得求诸己。国家能出台相关措施,在服务质量等方面制定标准,养老机构能提高服务水平,但这些都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晚年幸福。如果抱着旧的养老习惯和观念不变,就算跟儿女生活在一起,可能还得发愁儿女要上班,陪伴自己的时间不够多。具备了开放的心态和让自己精神充实的能力,抱团养老、旅游养老或别的什么方式,就都行得通,都能收获幸福晚年。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