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建筑绝不是绿色技术的堆砌,在行家眼里——多用心思,就能造好的绿色建筑
12月14日在南京举办的第十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开幕式上,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项目主任PETER SAILER一起走上前台,共同开启“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之门。
这扇“大门”,也开启了江苏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共商共建共享新时代下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未来。
率先探索建设可持续人居家园
江苏省域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以占全国1.06%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0%的经济总量GDP和财政税收。省住建厅党组书记顾小平表示,江苏是全国经济社会的先发地区,具有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的省情特征,必须率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周岚介绍说,江苏每年新增建筑约1.5亿平方米,占全国10%左右。而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江苏抓住新建建筑这个关键领域,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要求同步植入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等环节,避免建筑建成后再耗费绿色改造成本。2008年以来,省级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项目662项,补助资金8.4826亿元。2015年颁布并实施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
江苏绿色建筑探索成就可圈可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建成绿色建筑26万平方米,校园内每一栋房子都取得一星级及以上绿色标识,这在全国是首例;南京南站12万平方米屋顶面积铺设了3万多块太阳能电池板,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是全国首个三星级绿色机场建筑;位于南京河西的江苏省绿色生态智慧展示中心,是全国第一个以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为主题的综合展馆,也是住建部绿色建筑宣传教育基地……
截至2016年底,江苏绿色建筑标识数量1394个,占全国32.3%,绿色建筑面积达1.45亿平方米,约占全国30%,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实现新建城镇居民建筑全部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
绿色建筑绝不是绿色技术的堆砌
担任“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主席的缪昌文院士表示,中国抓住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建造机会,逐步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元件”,全国绿色建筑面积已超过8亿平方米。江苏目前已成为全球绿色建筑工程应用交流工作的新高点,2020年江苏将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亿多平方米。
缪昌文进一步说,绿色建筑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需完善标准体系和配套产业,提升专业技能和监管水平,“应追求精益建造、舒适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推动绿色建筑从‘浅绿’向‘深绿’发展”。
“从全国范围看,绿色建筑标识已经上万个,但是能够按照绿色建筑设计要求良好运行的建筑,占比不到5%!”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也直陈当前国内绿色建筑诟病。
之所以沦为仅有绿色设计这个“花架子”的建筑,原因就在于运营管理的难度比建造大得多。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以规范和管理绿色建筑的设计、制造和运行。当前绿色建筑还普遍缺乏功能设计。陈宜明快人快语指出:“比如今天办会的酒店就存在过度照明、内部气温冷热不均的问题。”
“十几年前我去亚洲一个国家考察老年住宅,发现房间面积都不大,陪同人员说,老年人时常站不稳,房间小一点,站不稳时便于找到支撑。再看我们的老年住宅,面积很大,过道也很宽,站不稳时怎么办?!显然缺少老年人性化特点。”陈宜明呼吁,绿色建筑应“回归建筑本体,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室内功能,减少技术堆砌。”
少花钱也能做“最高级的绿色建筑”
在行家眼里,仅需多用点心思,就能打造出“最高级的绿色建筑”。
12月13日下午举行的建筑节能保温隔热技术发展论坛上,江苏省土木学会秘书长王华就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适时适度、自然生态”来归结他眼中的绿色建筑——江苏要用好风、光、水、色四个属性。“比如,利用建筑物本身的形状、尺寸、高度让其形成自然通风,尽量少用空调等动力能源;多用折射光、反射光等自然景光;江苏湖泊众多,应利用水源为小区供暖供热;要研究适合建筑生长的绿色植物,将耐旱耐高温的爬山虎等植物用于屋顶绿化,既保温隔热又吸收灰尘,降低城市噪音,不花多少钱,不需要人工管理,无论新建建筑还是旧城改造都非常合适。”
江苏省建筑节能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吴志敏说,对既有建筑施以巧妙节能改造,也能花小钱办大事。江苏省人大既有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时,综合楼增加了保温系统、更换为节能窗,部分朝向增加外遮阳,装修采用环保材料,部分区域采用灵活隔断、利用遮阳百叶改善室内光环境。大院改造时也适当增加部分物种,局部增加透水地面,透水面积比达到40%。目前,正通过导光管等改善地下室自然采光、增加雨水回用装置,将使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20%。
江苏省建筑节能技术中心咨询部主任季柳金则介绍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程这一震慑人类心灵的建筑作品,同样采用大量绿色技术,在对旧馆及扩建工程建造中,引入自然通风、照明系统节能、屋顶绿化、太阳能光伏、高效空调系统等,纪念馆多处采用了采光井设计,有效补充了室内自然采光;项目二期、三期工程还引入海绵设计技术,由此,绿色技术与建筑艺术实现了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