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科技综合体

新华日报2017-12-07 11:28:37

  原标题: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科技综合体 园区经济向楼宇经济转型

  短短两年半时间,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栋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的科技综合体智谷一期入驻企业93家,入驻率达95%,实现营收15亿元,税收1亿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是制造业亩均税收10倍以上。

  目前,16.5万平方米的智谷二期正以“一天一变化”的速度加快建设,一个以办公室、实验室、工作室为载体,以互联网、科技研发、智能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型城市产业群,正在该开发区加速形成和集聚。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透过“智谷”大楼的灯光,他看到扬州未来的希望。

  “一幢楼”开启园区经济向楼宇经济转型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汽车、机械、软件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并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先后摘得10多个“国字号”品牌,开发区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名中“稳中有进”。

  然而,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蒋爱祥明白,开发区早已越过了“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发展阶段,尤其随着扬州南部新城的建设,开发区已经与城市融为一体。“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应该是我们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未来定位和重要路径。发展科技综合体,就成为开发区实现‘三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一幢楼如何成为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老开发区人来说着实是个新课题。在组团走进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亲眼目睹这些已不再是工厂林立而是由一个个科技产业综合体组成的现代都市区后,全区迅速统一思想——在最好的地段以最大的投入、最高的标准建好科技综合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当 “智谷”科技综合体规划图“浮出水面”时,人们惊诧地发现,这个项目是在开发区最好的地段——南部新城的核心位置,东靠扬州城市南北向大通道扬子江南路和三湾公园,南接新328国道,离高速公路仅有一个“红绿灯”,北面是商业广场,西邻蝶湖体育休闲公园,典型的“风水宝地”。

  根据规划,“智谷”科技综合体占地面积246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如果在这块地段进行房地产等商业综合开发的话,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益。但是,开发区人不算“小账”算“大账”,不算“眼前账”,而是算“长远账”!

  只有栽下梧桐树,才会引得凤来栖。为了建好“智谷”,开发区用最大的投入、最好的地段、最全的设施、最美的环境,来打造扬州科技综合体的样板、产城融合的典范。采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模式,让企业和创业者“拎包入住”。同时,开发区在“智谷”内搭建了“1+N”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等科技、金融、信息等五大服务平台,让企业不出大楼就能享受到“一条龙”服务,拿出真金白银,设立1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引进5家投资机构,用于孵化、催化入驻企业。

  “智谷”一期共投入资金8亿元,运营已两年。目前,有四五十家企业正“排队”要求入驻“智谷”。

  一间办公室长成一个规模企业

  从事智能配电终端研发的通用北辰电气入驻“智谷”时只有六七个人、一间办公室,一年后,这家公司就依靠其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蜕变”,年销售达4000万元。2017年,该公司又“鸟枪换炮”,在开发区征地扩大再生产规模,成为“智谷”里的“财富神话”。

  扬州瑞丰信息设计开发出多款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专利产品,并凭借强有力的数字营销技术与强大的媒体平台支撑,为外贸企业提供“前端+后端”一站式的跨境综合服务,成为扬州首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今年7月,该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目前,公司服务外贸企业超5000家,去年实现营收1亿元,今年预计达2亿元,一年一个大台阶。

  一间办公室迅速“长”成一家规模企业,“一幢大厦”长成一个产业园,这已经逐渐成为“智谷”的常态。“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一个以‘三室’为载体的新型城市产业业态正加速形成和集聚。”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李政介绍说,这个以互联网、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智能智慧等为主导的新型城市产业,与扬州这个“三宜城市”(宜创宜居宜业)、旅游名城、教育名城的城市特质相契合,更为开发区的转型升级积蓄了发展新动能。

  在已入驻的企业中,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创新型专业人才1500多人。爬山虎的地理信息、瑞丰信息的互联网数据服务、舜大新能源的绿色光电研发、航盛科技的汽车导航系统、鼎集智能的智慧社区智慧校园、大祺自动化的数控系统……这些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同行业均处于领先或前列地位。

  目前,开发区正加快建设“智谷”二期、三期,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面积30万平方米,集聚企业300家,实现业务收入30亿元、税收3亿元。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