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是什么拨动了江苏发展的琴弦

新华日报2017-11-28 08:56:25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江苏省的GDP总额位居全国第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10名中,有7个来自江苏;江苏是唯一一个13个设区市都跻身全国经济百强的省份。

  在生态、科技、资源优势均不突出的情况下,江苏以只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0%的产值。江苏何以在“有限”中实现“有为”,以昂扬的姿态领跑全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正是支撑江苏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所在。”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近年来江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

  节骨眼上:文化拨动了发展的琴弦

  历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几次转型发展,每到关键时刻,文化的支撑作用都不可或缺。

  第一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许多地方还没有摆脱“以粮为纲”的束缚。而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开启了社会新风气,针对人多地少的实际,大办乡镇企业,赢得了先发优势,造就了一批第一轮改革开放后的弄潮儿,形成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

  第二次转型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江苏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的步伐,立足科教人才优势,抓住跨世纪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键,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攀亲结缘”,使得“散兵作战”变成“集团军”,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转轨,使得江苏的开放型经济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外资成为江苏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第三次转型是新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由于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结构单一,江苏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兴旺后钻进了“死胡同”。发展如何爬坡过坎?江苏凭借发达的科教资源、雄厚的科研基础,通过“腾笼换鸟”实现经济升级。

  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江苏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立根固本:变“人口负担”为“人才优势”

  崇文重教,正是江苏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底气。《二十四史》中有传者两万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苏籍人;在中国科举历史中,江苏籍状元共有357位,是全国出状元最多的地方……氤氲千年的书香,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至今。新世纪以来,江苏继续秉承尊师重学的文化传统,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江苏的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7.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3%,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覆盖。

  在文化的涵养下,江苏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了人才优势。目前,江苏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2倍,但江苏人才资源总量达107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96人、研发人员74万人,在校大学生近190万人,还有大批工作在产业一线的高新技术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

  优质的教育将强大的人才基础转化为科技实力,让江苏创新发展的优势得以彰显。据统计,十八大以来,江苏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44项,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10个、国家大学生科技园15家、国家高新区18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省一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打破以往财政支撑、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在江苏落地开花。

  从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到下潜最深的“蛟龙号”;从丰硕的科技成果产出,到令人瞩目的企业创新和产业蝶变——创新为江苏的经济发展注入不息动力。最新数据显示,江苏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26%的工业产值、30%以上的利润、47%的新产品产值和73%的发明专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

  吐故纳新:让文化从幕后走到台前

  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江苏认识到,文化实力就是经济潜力,必须要为经济发展找到一个新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文化产业。2010年,江苏在国内组建了第一只文化基金——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两期40亿元资金已投资29个股权项目。与此同时,江苏于2013年在国内率先将文化科技企业纳入科技专项予以扶持。如今,文化产业占江苏GDP比重达4.97%。

  文化产业的活力持续释放。几年前,受太湖蓝藻影响的无锡雪浪轧钢厂就地变身为数字电影产业园“华莱坞”。如今,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影视企业在此落户,拍摄和制作影视剧300多部,仅半年税收就超过了两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创新施策,助推创意、科技、金融“三驾马车”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创造了产业新业态,而且也找到了经济新空间。据统计,2016年年底,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348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20万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800多家,总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总收入均突破1万亿元……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过去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发展缺乏内涵,也缺乏后劲。”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说,而江苏是文化既搭台,又唱戏,经济与文化相得益彰,推动江苏的发展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

  势如破竹:让文化气质成发展动力

  江苏独特而多元的文化孕育了江苏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创新创优的精神。从30年前首家台资企业常升丝网有限公司落户江苏,到目前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6万个,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超过6000个,实际到账台资超过729亿美元,江苏吸引利用台资占大陆台资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苏台贸易约占两岸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很多台湾投资商坦言,除了江苏的投资环境,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文家底,江苏人的诚实守信与亲和包容,也是他们选择江苏的理由。

  “丰饶的水土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江苏人方正有信、好学聪慧的内在气质。”娄勤俭说,这样的文化气质成为今天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纵观江苏经济发展的数次转型便会发现,伴随着每一次经济转轨,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总是不可或缺。

  文化气质总是能让江苏在转型中用智慧把握方向和速度,实现发展从“量”到“质”的飞跃。2016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4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

  如今,浩荡的长江在江苏省内连缀起一串文明城市链,构成了扬子江全国文明城市群。宿迁、徐州、盐城……2017年,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扬子江全国文明城市的队伍进一步扩充。如今,江苏南北文明风尚的旗帜一起飘扬。

  如果说昨天的文化是今天的经济,那么今天江苏文化的发展,必将为明天江苏经济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