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二连三的“幼师虐童”新闻极大地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殴打、推搡、脚踢幼童,给孩子喂芥末、吃药片、打针,这些超越师德人伦底线的恶行,令人感到震惊、愤怒。
尽管“虐童事件”是个案,但再低的概率碰到每一个具体的家庭就是百分之百,就是莫大的痛苦。孩子是最娇嫩的花朵,受到伤害时缺乏表达与反抗能力,对这一群体施暴,令人痛心,也必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认真真开展大检查、大督查、大教育,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然而,杜绝“虐童事件”,保障“幼有所育”,仅仅靠一次应急性的集中整治行动,很难收到治本之效。正如专家所言,“虐童”虽然是幼教行业的个别事件,但幼教存在“行业性软肋”则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其一,幼师师资力量总体不足,师生比远未达标。2016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达4413.86万人,教职工人数381.8万人,师生比约为1:12,而标准的比例应该为1:5至1:7,这就意味着,全国幼教教职工缺口达240多万人。随着“二孩政策”实施,新一波幼儿潮即将到来,幼儿园师生比失衡现象还将进一步加剧。
其二,幼师学历水平不高。幼儿教育对象特殊,不少国家对幼师要求高且严。比如美国规定,幼师学历水平需达到本科以上,专科生想做幼师, 必须修齐所有的学前教育课程;在日本,幼儿园教师属于教育公务员,社会地位高且待遇优厚,但进入门槛也高;在瑞典,60%的幼师是大学毕业,其余40%为中专或职高学历,只能做看管员。相形之下,国内幼儿园教师只要大专以上学历即符合要求,保育员则高中以上即可,幼师学历总体偏低,无证上岗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三,薪酬待遇低。幼儿教师整天面对懵懵懂懂的“熊孩子”,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薪酬却普遍不高。数据显示,2016届“幼儿与学前教育”职业类的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分别为3504元和2706元,比全国本专科平均水平分别低872元和893元。薪酬低的结果是,高学历人才不愿进入,已经进入的工作积极性则受到影响。
要消除上述种种“软肋”,必须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从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抬高幼师进入门槛、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加强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各方面入手,为幼教构筑一道扎实的安全网。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刚刚走出家庭的幼儿,必须具备更高的师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客观而言,如果自己的小孩哭闹不休,即便是家长往往也会抓狂,幼儿教师日复一日整天面对一群闹哄哄的小孩,心理的疲惫可想而知。因此,一方面,在选择幼师时要考察其心理素质,确保其人格健全;另一方面,要经常对幼儿教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适时的心理疏导,及时给他们喝一些有益的“心灵鸡汤”,确保其心理健康。目前幼儿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大部分幼儿园为单位办或民办,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不失为走出困境的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