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回望历史 是为更好地面对当下

新华日报2017-11-22 11:28:55

  原标题:音乐会《和平颂》、话剧《殇城》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回望历史,是为更好地面对当下

(社会广角)回望历史 是为更好地面对当下

1213根祭奠烛火点燃,交响乐团、合唱团、诗朗诵、多空间影像共同演绎和平主题,用庄严、宏大又艺术的方式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实习生 陈 俨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11月21日晚,南京艺术学院南广场,1213点烛光闪烁,巨幅LED影像与近千平方米3D建筑投影交相辉映。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南艺交响乐团、合唱团300人的巨大阵容出场,交响乐、合唱、诗歌朗诵交织交融,共同演绎和平主旋律。

  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发生80周年,为了祭奠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更好地面对当下,由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原创的“和平颂——多媒体音诗画交响音乐会”昨晚5时30分在南艺南广场奏响。

  本场音乐会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艺术学院主办。音乐会分为《安魂曲》选段、配乐诗朗诵《祭奠与和平》、原创多媒体交响合唱《和平钟声》等三个部分。作为音乐会的主体部分,原创多媒体交响合唱《和平钟声》由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教授作词,庄曜教授作曲,作品采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栖霞寺的钟声,以现场装置钟的敲击进行回放,四个乐章围绕“钟声”展开。庄曜告诉《新华日报》记者,钟声包括血色钟声、祭悼钟声、警示钟声、和平钟声,“层层推进,正是为了从历史与哲学层面反思战争!”

  19时30分,肃穆的钟声在南艺实验剧场响起,在这里,2017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原创话剧《殇城》震撼上演。幕布拉开,在悲剧发生过后的整整第八十个年头,七个在当年的血腥屠戮中幸存下来的灵魂依旧徘徊,久久无法走出伤痛。随后,时间闪回至1937年冬,七位逃生者在女教师程素华家的地窖中不期而遇,围绕着一位日本医生野山的“杀”或“留”,种种国恨家仇,有尊严地死去和苟且偷生,以及爱情与仇恨、热望之间的冲突纠缠让戏剧的张力得以最大化地凸显。

  台下的一位南艺学生深受触动:“这部戏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单纯地书写民族灾难,而是透过不同人的视角反复地拷问这段历史。其实,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赢家,它是对整个人类尊严的冒犯。是记住仇恨,还是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坚定对人性的信念和对光明的向往?《殇城》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这份对历史和当下的反思,正是参与创排这部剧的南艺领导和老师试图呈现的东西。南艺影视学院戏文系副教授、《殇城》编剧之一赵莉莉告诉记者,自两年前院长刘伟冬提出创意之后,编剧们对剧本进行了反复打磨。“战争很难简单了结。对幸存者而言,创伤和痛苦永远伴随;对遇难者来说,生命戛然而止,灵魂却无法安宁。对待战争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不要发生。”

  《殇城》在表现手法上做了更多的开拓。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单纯再现悲惨现实的现实主义笔法,该剧通过“史实”和“灵魂”、“当年”和“当下”等不同时空的写意对话,探讨人性的复杂和艰难抉择,战争带来的杀戮与残酷,伤害带来的仇恨与宽容和历史带来的遗忘与警醒,取得了很好的表现效果。为了排演这部剧,从10月2日进场排练起,演员们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连续十几个小时“摸爬滚打”。该剧导演、南艺戏剧研究所所长钱态教授介绍说,剧组专门找来大屠杀纪录片给演员们看,还带着他们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在这个过程中,演员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呈现感”越来越接近剧本的要求。“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促使他们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反思。”

  在南艺院长刘伟冬看来,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当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在悲恸控诉中止步不前,而是尝试站在80年后的今天,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反思战争,祈祷和平。这既是该剧试图开掘的东西,也是这个戏创排的意义所在。”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