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南京市江宁区探索农村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

南京日报2017-11-09 11:25:51

  原标题:江宁探索农村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 剩饭剩菜发酵变肥料

  剩菜剩饭、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投入地下沤肥池,经过1个月左右的物理发酵,变身有机水肥,免费供村民浇灌农作物。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马场山村通过这种方式,每天收集处置附近村庄产生的厨余垃圾约300公斤。南京日报记者11月8日从南京江宁区城管局获悉,这是该区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的一种新探索,下一步计划在淳化街道每个社区配套建设2个沤肥池。

  2017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在集镇范围及周郎社区、滨淮社区开展了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累计已有600多户农村居民家庭参与。11月8日上午,南京日报记者在周郎社区周郎桥村看到,每隔三五户民居就有黄、绿两只大垃圾桶。农家乐及村民家庭产生的剩菜剩饭、过期食品、菜梗菜叶、瓜果皮壳、茶叶渣等厨余垃圾,投入绿色“厨余垃圾”桶;一次性筷子、塑料袋、餐巾纸等不可回收的垃圾,则投入黄色“其他垃圾”桶。“保洁员每天都会清运桶里的垃圾,‘其他垃圾’集中收运后送往垃圾焚烧厂,‘厨余垃圾’用密闭车送往马场山的沤肥池。”江宁区城管局环卫科副科长许家荣介绍。 

  在马场山村田间的再生资源处理中心里,南京日报记者看到了用混凝土砌成的厨余垃圾地下沤肥池,不打开盖子几乎闻不到异味。据介绍,这个由三格组成、占地约40平方米的池子,每天最多可处理约300公斤的厨余垃圾,目前已实现满负荷运行。

  现场,保洁员打开第一个池上的盖子,将收运的厨余垃圾倒进长3米、宽3米的入料池中。“先在入料池进行第一次发酵。”淳化街道市容办副主任孙冬祥介绍说,存放约两周后,拉开闸门,将入料池的厨余垃圾排往发酵池(第二个池),再次发酵约两周。经过池内60多摄氏度高温物理发酵之后,厨余垃圾最终会变成水肥流入出料池(第三个池),“周边农户可以自行来取肥浇灌。”他指指旁边的菜地。田间,萝卜、青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建设沤肥池,是开展农村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投资最少、最简便易操作的一种方式。”江宁区城管局局长许守江说,沤肥池不可能解决所有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城区厨余垃圾处置仍然要依靠建设规模化的末端处置设施,但在有条件的农村,沤肥池的方式值得推广,“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需要多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日报记者了解到,除了马场山村已投用的沤肥池外,淳化街道周郎桥村附近近期也建成了一个沤肥池,下一步,街道计划在每个社区均配套建设2个沤肥池。

  据悉,考虑到农村家庭住房面积、使用空间较大,除其他垃圾、厨余垃圾之外,目前淳化街道还通过宣传,鼓励居民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储存,平均每半个月由企业上门回收,并开展积分兑换日用品的活动,受到村民们的普遍欢迎和积极配合。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