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近日,南京航空航天赴涟水帮扶工作队员、陈师镇同心村第一书记毕英民深刻总结了一年半的扶贫经验。据了解,毕英民从2016年初来到涟水县陈师镇同心村,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足迹遍布了同心村的每个角落。毕英民用脚步走出村民的信任,带来了扶贫经,用“同心”扶贫解
7.6公里联接76户,用双脚走出村民信任
2016年初,作为驻点扶贫的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队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财务处采招办主任毕英民来到了涟水县,担任陈师镇党委副书记、同心村第一书记。这个名叫“同心”的村子,位于淮安市涟水县的西南角。整个村子低收入户一共有76户,占比11%左右。
初到同心村,村子里贫苦户的状况超出了他的预期,“有的房子塌了没钱修,有的户真是‘家徒四壁’”。由于过去个别的原因,大多数村干部和贫苦户对扶贫工作队员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很不以为然,“老百姓眼神都是躲闪的,以为你就是来走个过场的。”
从上任那天起,毕英民就明确了一个道理:要想真正让村民们脱贫致富,首先得自身钻到村里去,取得村民的信任。怀着“做善事、做好事、做实事”的初衷,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取得信任,毕英民可没少花功夫。
从镇上的驻地到村里约7.6公里,步行需耗时1个半小时左右,这个村子里不少人几年都难得去趟县城。为了详细了解村里以及76户的情况,一开始的三个月,毕英民经常步行往返村子和镇上,挨家挨户地串门。
每走访一户,他都仔细询问村民的饮食起居和生活困难情况,并把村民们关心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记下来。村干部从一开始措手不及地跑过来陪着,到最后干部们都习以为常了,有些老乡隔几天没有看到毕英民,下次见到他的时候还会“嗔怪”为啥没来看他们。
到了贫苦户家里,看到有老人和小孩,毕英民会用手机给他们拍照,然后回到南京把照片冲洗出来,下次再去这户人家的时候,他会把照片带过去。“老人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照片,一下子也拉进了距离。”毕英民说。
同心村第一书记毕英民 王伟 摄
看到同心村简陋的医疗环境,毕英民就下定决心要为村民们修建一个新的卫生室。在学校资金的支持下,一个药品齐全、设备崭新的卫生室不久后就在废弃小学的校园土地上落成,极大改善了村里的医疗条件。
毕英民兜里有一张从不离身的纸,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贫困人口收入、致贫原因、资助金额等各项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他去村里一个一个走访来的,在平时的工作中这张不起眼的纸用处却不小,以至于到今天它早已变得邹巴巴的了。
帮扶初期,毕英民就靠着一双脚走村入户做实事,走进了同心村村民心中。淮安电视台负责农业口的记者曾打趣毕英民道:“这么些年,我就没见过像你这样每个村民都认识的帮扶队员。”
接地气项目助脱贫 倾心尽力真帮扶
三个月后,摸透当地情况的毕英民花了买了一辆自行车,到村里的时间缩短为了半个小时。经过前三个月的实地走访调研,他也逐渐摸到了扶贫的门道。
作为高校帮扶单位,跟政府、企业相比,后方帮扶资金额度小,不能像其他资金充足的队友那样搞大项目,怎么办呢?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挖掘既能保证收益,又对启动资金需求不多的项目。通过深入农户家中走访交流,毕英民认为,必须要把目光放到老百姓最熟悉的土地上。
农业是同心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粮食是村里最主要的农作物,单靠种粮难以提高村民们的收入,毕英民心想:“粮食一亩地撑死也只能卖1000块,而种菜就不同了。”通过考察同心村的种植条件,最终毕英民选中了技术门槛低、效益较高的韭菜。
毕英民从徐州引进了产量高于一般韭菜一倍四季苔韭,准备在同心村大量种植。但是想法虽好,实施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个难题:万一大量种植,市场价格下跌,效益将难以保证。
为保证销售效益,防止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毕英民决定建设蔬菜保鲜冷库,如遇大量上市,价格不理想,则可入库保鲜,等价格适宜再上市销售。在他的指挥以及学校资金的支持下,一个体积60m³、可容纳10吨蔬菜的冷库在村委会边上建了起来。冷库的建立有效地消除农户对种植风险的后顾之忧。
韭菜第一次成熟时,刚开始半信半疑的村民们才真正尝到了甜头。一亩地韭菜至少卖了一万块钱,村民们笑开了花,直夸道:“种韭菜就是比种粮食好,靠种粮食农民们哪儿能富起来呀!”如今,同心村韭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600亩。
种韭菜的村民成功脱贫致富,村里养猪的小伙张洪林也不甘落后。张洪林一家原本生活非常困难,仅靠养着一头种猪勉强糊口。2016年,在毕英民的建议和帮助下,张洪林转变了思维,大胆的扩建了猪舍,扩大了种植规模,引进了市场价较高的黑猪。2017年春节,张洪林卖掉了40多头大肥猪,挣了6万多元。看着猪圈里健康活泼的小猪仔,张洪林一改往日的愁容,笑得合不拢嘴。
考虑到村里有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无法做重活,毕英民还将柳艺编织引进到了村里,“利用空余时间顺带做做,给小孩挣点零花钱。”村民张秀珍一边编织一边介绍说,一套大中小3只柳篮,加工费4.5元,一个熟手一天能挣三四十元钱,村里20余户业余编织的村民一年至少能够增收3000元。
“帮扶光给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有致富的门路、致富的技能。”毕英民还联合工作队其他队员,在县里开办了劳动技能培训班。目前已经累计有1700人次参加培训,600多人实现成功就业。同心村一名职中毕业的小伙孙宝宝本来在家待业,毕英民知道后,介绍他去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孙宝宝已经在县里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月收入达到了4500元。
2017年,毕英民还积极响应省委驻涟工作队的号召,开始在同心村推广有机稻米种植,预计最终同心村片区将种植有机稻米150亩,带动35户农民参与,10多户低收入户就业。
“村里谁不知道毕书记呀!”以往对帮扶工作颇有成见的村支书也成了毕英民的“小迷弟”,每次开会时都拿着小本本将他的建议一字不差地记下来。
用尽洪荒之力来扶贫,用心用情用力
从2017年年初开始,涟水县的路越修越好,通往村里的路也修通了,毕英民交通工具增加了从家里开来的汽车。
有了汽车,毕英民到村里的时间缩减为了十几分钟,从此更是不顾刮风下雨地往村里跑。
村里有一户特困家庭,79高龄的田金才老人是这家的唯一劳动力,田金才54岁的儿子刘月生患有肾病,刘月生膝下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四五亩田里种植的豆子、水稻是田金才一家唯一的收入。田金才老人一家生活条件在毕英民来到同心村后得到了很大改善,家里每来一个人,田金才老人都会拉着来人的手,讲述着毕英民的好,“家里的被子和凉席都是毕书记自己出钱买来的,孙女的书包和文具也都是毕书记买来的,毕书记对村民们是真的好哟。”
除了自掏腰包资助村里的困难户,毕英民还借助工商联“千企帮千户”平台,为同心村争取到38个指标,并积极联系落实多次对接捐助活动,企业为村里的困难户们带来了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村里的孩子们一直是毕英民重点关注对象,驻扎在外的毕英民这两年很少有机会陪伴自己孩子成长,但他却将这份爱转移到了村里的孩子们身上。今年暑假,毕英民结合后方单位大学生暑期社会活动,组织了20多名大学生来到同心村给留守儿童上课,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期盼已久的外界的知识和关爱。
毕英民的“扶友”、帮扶工作队队员陈静江透露道:“毕老师这两年一直在资助村里的孤儿上学,不仅为她们联系学校,还为她们教了学费,甚至连衣服都是毕老师买的。”若不是陈静江“爆料”,毕英民资助孤儿的事还没几个人知道。
毕英民从没觉得自己做的是什么大事,毕英民坦言:“我来帮扶的初衷是做好事,看到那些老人和小孩生活上有困难了,当然是能帮则帮。”
有汽车后,不光到村里更快了,往县里跑也更方便了。江苏省委驻涟工作帮扶工作队驻扎在涟水县城里,工作队一直把发展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精准帮扶的重要抓手。在招标期间,毕英民加班加点,用两天时间做出了五十多页两万多字的光伏扶贫招标文件,并参与组织招标,选定施工企业后又起草了合同文本,为全队的光伏扶贫项目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一句流行语来说,毕老师可谓是用尽‘洪荒之力’来扶贫,用心用情用力!”省政府应急办副主任、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队长孙国君对自己这位得力干将赞不绝口。孙国君还记得毕英民曾在孩子升学考时请了两天假,没想到回来后毕英民主动找到自己补了假,孙国君感慨不已:“毕老师是真扶贫、扶真贫。” (供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何彩俪 王伟 编辑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