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特色乡村建设给乡土人才提供广阔舞台

新华日报2017-10-26 13:58:20

  原标题:特色乡村建设给乡土人才提供广阔舞台 让更多“土专家”扬眉吐气有奔头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上,来自南通亚振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的傅泽勋获得木工项目比赛的第十三名。同事们替小傅遗憾,但小傅却说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我才22岁,两年前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今年又参加省级技能比拼,亲身感受到学手艺也能为国争光为家乡争光,我觉得很骄傲。”

  傅泽勋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每每看到几根木头在爷爷手中敲敲打打变成桌子、椅子,他都觉得很神奇。4年前,机械中专毕业后,傅泽勋毅然放弃专业跟着木匠师傅做学徒。他坦言:“很多同学看不上这一行,觉得太苦,但我就是喜欢,国家这两年出台很多政策,我真是赶上好时候。”

  木匠、篾匠、陶匠、漆匠,绣娘、织娘、茶娘、琴娘,这些沉默了多年的“土专家”“田秀才”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2017年以来,江苏多次提出要培养、用好“乡土人才”,并出台人才新政。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强调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行动吹响“乡土人才”发展的号角,释放的“人才信号”令人鼓舞。

  围绕“让乡土人才香起来”,江苏省陆续制定富民增收33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等,实施包括举办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在内的一系列乡土人才工作举措。乡土人才系列关爱行动也陆续展开:实施百万乡土人才培训工程,建成乱针绣、蓝印花布、丝翎檀雕等7个乡土人才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2名乡土人才获省技术能手称号,近1000名乡土人才荣获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近3000名,宜兴紫砂工艺高级技师夏淑君还获中华技能大奖。

  目前,江苏省正在开展乡土人才摸底调查,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加强乡土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统筹考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在乡土人才的发现、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有的放矢制定政策,实行省、市、县联动,共同推进。

  在江苏,很多地方的乡土人才都被高看一眼。南京市高淳区评选第一批“乡土专家”,给予奖励和定期疗养、体检;无锡出炉“太湖人才计划”2.0版本,对拥有本土技术的人才,参照享受江苏省“333”工程培养相应待遇;南通打造四大类乡土人才传统产业,建成7家历史经典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扬州创新举办“绿扬金凤”乡土人才众创大赛,提升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引导“土专家”们紧跟时代、提高创新能力,徐州籍珠宝鉴定师崔圣逢将玉雕技术引入徐州技师学院,招收学徒,召集同行一起创办玉雕研究院。本着传统技艺也要时尚又实用这一理念,他们将当地的汉文化、青铜器文化等融于玉雕技术,深受人们欢迎。该研究院已成为江苏省旅游局旅游产品研发基地,他们设计的产品在很多景点都可看到。

  苏州技师学院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玉雕、苏绣、缂丝等传统特色专业,聘请蒋雪英、王金山、金弘毅等传统工艺大师担任授课教师,创新大师传承与院校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已培养毕业生90人,其中玉雕班学生67人、苏绣班12人、缂丝班11人,传统工艺专业在校生达59人。

  眼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正在江苏推进,要打造“一村一品一店”,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找准最有优势的1-2个特色产业,这给乡土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曾7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的“宝应绣”创始人朱军成,先后招收学徒1200多人,将家庭小作坊企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如今的宝应乱针绣特色产业已拥有刺绣企业40多家、绣娘4000余人,年销售额上亿元;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400多家绣庄、8000多位绣娘绣出年销售额10亿元的大产业;宜兴丁蜀镇,10万工人每年用泥土抟出78亿元的销售额;东海水晶,20万产业工人每年给家乡带回100亿元收入;常州梳篦、兴化木船制造、南通红木雕刻,成长为全国闻名的富民产业、优势产业。

  在江苏省每年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中,有138个乡土人才从事的传统工种,如紫砂陶制作、刺绣、印染、明式家具、漆器、木雕、核雕、彩扎(风筝、灯彩)、剪(刻)纸、面(泥)塑、农民画、玉雕、水晶雕刻、盆景制作等。全省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乡土技能人才总量达500万人,接近技能人才总量的50%。

  泥人张第四代传人、清华大学雕塑系教授张錩说,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苏,是乡土人才成长的摇篮,每一个“土专家”“田秀才”背后都是一个产业,可致富一方,这些绝技绝活如果充分挖掘,其产业前景不可小觑。 

—  相关新闻  —